近日,由江苏省文物局主办,淮安市博物馆、金坛区博物馆承办的“‘铜’你说话——青铜器精品展”在淮安市博物馆展出。88件文物,时间从春秋晚期到近现代,类别涵盖青铜酒器、兵器、生活用器等。曾经是高高在上的礼器,渐渐发展为带有烟火气息的日常用器,2000多年来的青铜发展演变可窥见青铜文化中所蕴含的历史智慧、社会价值和审美情趣。
不少成语、典故与青铜有关
中国青铜器制作精美,在世界青铜器中享有极高的声誉和艺术价值,代表着中国青铜发展的高超技术与文化,由此也产生一些与青铜相关的成语、典故。
一般人最为熟知的是与“鼎”有关的成语,比如问鼎中原、大名鼎鼎、三足鼎立、钟鸣鼎食、力能扛鼎等等。
在青铜器中,“鼎”是主要的食器,相当于现在煮肉的大锅,它主要用于祭祀和宴飨。相传,大禹治水成功以后,将天下分为九州,还铸造了九个鼎来象征九州。后来夏商周三代君王都以九鼎作为传国重器,鼎成为国家权力的象征,这些成语的意思也与原意或延伸意相关。
越式青铜鼎
此次展出一件越式青铜鼎。越族系百越族的一支,长期地处于东南一隅,与中原各诸侯国少通音讯,越国青铜器呈现出了它独特的文化面貌,与中原文化的青铜器在造型上差异较大,有浓郁的地域文化特征。
制作精良的戈
青铜兵器在商周时代曾大量铸造,按照它的用途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为攻击型兵器,器型包括戈、戟、刀、剑、弩机、匕首等,还有一类为防御型兵器,器型有胄、甲。戈是古代最常用的兵器,此次展出的戈制作精良,造型优美,锋刃如新。
历史上有著名的“鲁阳挥戈”的传说:战国时,楚国的鲁阳公率军与韩国交战,鲁阳公愈战愈勇,眼看就要打垮敌人的时候,这时天色已晚,太阳快要落山。鲁阳公举起长戈,用力一挥,吼声如雷,太阳竟为他返回(倒退)了三舍(舍是古代长度单位,一舍三十里),大地又恢复了光明,鲁阳公也终于消灭了敌军。后人遂用“鲁阳挥戈”称赞人的勇敢,能力挽危局。
铜鉴
铜鉴是盛水及冰的用具。古代在没有普遍使用铜镜前,常在鉴内盛水以照面,因而后来把铜镜也称为“鉴”。唐太宗曾说:“以铜为鉴,可正衣冠;以古为鉴,可知兴替;以人为鉴,可明得失。”
鐎斗
鐎斗是便携式的温食器,常用于军旅之事。有一说以为鐎斗即“刁斗”“金柝”,白天用于烧饭,晚上用来敲击巡更。所以《木兰辞》里有“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的名句。这里看到的鐎斗出现较晚,其用途更单一,只作为温热流食,如羹汤,或温酒之用。
青铜壶
青铜壶,还有一个称呼叫“钟”,同型而异名,用途均为盛酒或水,钟还兼作容量单位使用,如“千钟粟”就是指付给官员的俸禄,宋真宗赵恒著名的《劝学诗》云:“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钟粟”即是此意。
商周青铜器铸造为什么达到顶峰?
中国的青铜时代,经夏、商、西周和春秋时代,其中商晚期和西周早期青铜器的铸造达到了顶峰,取得了举世公认的辉煌艺术成就,也是人类文明史上的一座丰碑。
车舆铜饰件,是研究古代青铜工艺史和车舆装饰史的重要实物
为什么会在商周达到顶峰呢?记者从淮安博物馆了解到,中国古代青铜艺术所取得的非凡成就,不仅在于一代代无名工匠薪火相传的努力,也在于王朝统治者的极端重视,将青铜器视作国家重器而孜孜以求。在礼制盛行的商周时期,除了有众多繁复的礼仪制度来祭祀国家大事,历代统治者还从物质层面对“礼”进行诠释,他们选择了寓意吉祥美好,闪烁着黄金般光泽的“吉金”——青铜作为原料,制造出各种类别的青铜器,再将这些青铜器依据其类型、品类、大小、数量作不同方式的组合来彰显“礼”的精神。如青铜器类中最重要的鼎的使用,“礼祭,天子九鼎,诸侯七,大夫五,元士三”。这就是青铜器称为“礼器”的由来,其用途超越了实用,成为权力与财富的象征。
夏商周时期,青铜器不但达到艺术和技术的顶峰,在政治和社会生活中也成为主流用器,得到了广泛的运用。青铜器既是显示朝堂气派和威严的陈设,也是象征江山社稷的重器。所谓“问鼎”,即是有染指天下的野心;而九鼎八簋(guǐ,古代盛食物的器具)为天子所用,是西周时期诸侯和王室的顶级配置,诸侯为七鼎六簋,大夫五鼎四簋。
战国时期青铜盉
到了西周中后期及春秋战国时期,周天子势力渐渐衰弱,“天下无道,礼乐征伐自诸侯出”。诸侯僭礼用器、造器屡见不鲜。各诸侯国都发展出了具有本土艺术特色的青铜器,出现了青铜冶铸的再度繁荣。
青铜器在各方面得到广泛运用
汉代以降,青铜器的实用功能得到长足发展。尤其是和生活息息相关的厨房用具、照明灯具、熏香器具以及交通工具等在考古发掘中经常被成批发现,涵盖了人们生活的诸多方面。
铜熨斗
这件为汉代的铜熨斗,平底,器身一侧有长柄。熨斗这个名称的来历,古书中有两种解释,一是取象征北斗之意,二是熨斗的外形如量器中的斗,因而以此为名。更多的学者倾向于第二种说法。熨斗最早出现于西汉,据学者考证,中国古代熨斗的发明比外国早了1600多年,是世界上第一个发明并使用熨斗的国家,这件汉代熨斗就是实物例证。
铜火锅
吃火锅是现在人们生活中极为普遍的饮食方式。清代实行满蒙联姻,“涮羊肉”这一从元代即在蒙古族流行的饮食方式很自然地影响到满族,尤其是清代帝王与贵族对火锅的喜爱,使得火锅迅速在社会上流行开来。乾隆皇帝即嗜食火锅成癖,他在多次巡游江南期间,随处均备有火锅。他曾在宫中大摆“千叟宴”,全席共上火锅1550余个,与宴者达5000余人,成为历史上最大的一次火锅盛宴。而“千叟宴”上使用的火锅就是与馆里所看到的为同一形制。
甪端形香炉
甪端形香炉,甪端是传说中的神兽,头有角,与麒麟相似。甪端据说能够日行一万八千里,通四方语言,而且只陪伴明君,专为明君传书护驾。以甪端造型为香炉,明清两代均盛行,不仅可用于熏香,也是文人雅士的案头陈设。
耳杯
此外,还用于盛酒的耳杯、捣药的铜臼杯、铜鐎壶、青铜兽形席镇等等。
“透过这些锈迹斑斓的精美器物,我们不仅可以欣赏到古代铸铜工匠的妙手巧思,也能从中窥见当时的社会生存状态,感受古人的生活情趣,有如与他们进行了超越时空的对话。”淮安市博物馆一负责人说。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杨民仆
图片由馆方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