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公安部出台持续深化户籍制度改革措施。广东、江苏、浙江、山东等地相继出台落户优化政策,明确除超大、特大城市外,全面取消落户限制政策。这意味着,在很多地方,“零门槛”落户已成现实。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人口向收入高、就业岗位多的地方流动,这既是人口迁移客观规律,也是资源匹配最优策略。落户门槛的降低,意味着城市“张开双臂”欢迎八方来客,它能打破人口流动壁垒,让外来人口享受到教育、医疗、社保等城市公共服务和福利,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同时,经济高质量发展与人口多寡息息相关,外来人口的涌入,意味着更强劲的消费动力、更广阔的市场以及更充分的创新资源和劳动力供给,很大程度上决定城市区域发展趋势与城市群能级提升。
全面取消Ⅱ型大城市及以下的落户限制,全面放宽Ⅰ型大城市的落户条件,优化超大特大城市的落户,这是此前中央定下的户籍改革基调。江苏工业化和城镇化起步较早,现已迈入“深度老龄化社会”,同时常住人口增幅大幅下降、人口自然增长率出现负数。通过降低落户门槛吸引更多人口市民化,有利于增加劳动力和消费需求、推动技术创新,消解人口结构带来的负面影响,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劲动能。
不过,落实“零门槛落户”,也要强化“问题意识”,提前思考政策落实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比如,人口大量涌入城市,或将导致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承压,还可能推高城市房价物价,或在短时间内加剧就业难问题。如何在拆除户籍门槛的过程中,逐渐解决随之出现的问题,将成为当前及今后一段时间城市管理者面临的挑战。再比如,“零门槛落户”措施出台后,主要利好的人群是在城市生活多年且学历不占优势的群体。随着公共服务均等化、捆绑在户籍上的公共服务资源逐渐解绑,对相当一部分人而言,影响其落户选择的首要因素恐怕已非户籍制度,而是收入水平和经济条件等因素。因此,要吸引更多人口,取消户籍制度可能只是个必要而不充分的条件,城市如何完善社会保障、推动产业发展和营商环境改善,如何降低外来人口生活成本、增加其收入水平,可能与放宽户籍制度同样紧迫。
(韩宗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