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国庆双节将至,“婚礼黄金周”也将随之到来。近日,市场监管总局等多部门联合印发《关于进一步做好制止婚宴餐饮浪费工作的通知》,此通知将制止餐饮浪费相关内容纳入婚宴服务协议,这份行动指南必要且及时,有利于精准打击食物浪费。
长期以来,婚宴场上“舌尖上的浪费”“剩宴”等现象仍屡见不鲜。婚宴餐饮之所以会成为严重的浪费之地,究其根源,恐怕是“面子”这一痼疾所致。婚事是很多人的“头等大事”,很多家庭怕不阔气、没面子,更怕“待客不周”,被人挑理儿,为此就一心“卷”排场。在用餐规格、品质上不断抬高,致使菜量无法控制、浪费难以避免。另外,碍于情面和卫生问题,很多人即便面对剩菜剩饭也不会打包。
宴请不该成为浪费的温床。剩菜的多少不但不能标刻情谊的深度、面子的有无,反而让节俭者感到不适。与其琢磨着客人“喜欢看”什么,不如在婚宴设计、服务上多花心思。提前做好宴席预定和餐点计划,按需选材,别拿奢侈浪费作为“撑面子”的手段,合理把好“人情关”,兼备理性和文明,适当备餐、点餐,这无疑是更好的选择。
不过,合力破解婚宴餐饮浪费这道综合题,尤其需要供给侧挖掘制止餐饮浪费的潜力。这次三部门下发通知,从新人结婚登记提醒,合理设计婚宴菜品到创新供餐服务形式和探索餐后捐赠的宽领域、全流程、多层次制度机制,可以说餐饮企业在“会节约”上可有大作为。比如通知指出要减少食材不必要的消耗,对“光盘”消费者予以奖励,鼓励提供“小份菜”“小份饭”,主动引导消费者餐后打包和剩余食材捐赠等规定,普适且科学。发挥企业模范带头作用,以“带着群众节约”为己任,不仅推动餐饮生产、加工、服务全过程精细化管理,还让群众对企业的节俭风尚叫好。
当然,婚宴餐饮浪费是个老大难问题,仍需组合拳确保制度落实见效。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反食品浪费法》生效后,浪费之风渐渐刹住,但地方餐饮浪费现象仍然存在。刚性制度约束、严格的制度执行、强有力的制度监督和检查、严厉的惩戒机制缺一不可。餐饮企业、婚宴主办方及用餐者应合力出手,谨防因“宁多勿少”的面子带来的宴席浪费故态复萌。
(魏楠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