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8日,有网友发布视频称,疑似有摄像头正对着四川万源市纪委监委驻文体旅局纪检监察组设置的举报箱,引发热议。
万源市文化体育和旅游局针对此发布情况说明称,举报箱设置后,因该院有多个单位办公和居民居住并停放车辆,在停车区域安装了监控,未注意到摄像头对向了举报箱,工作的确有疏忽欠妥。目前举报箱已被撤下,并重新选址、安装到位。
举报箱被举报,催人深思。摄像头正对举报箱是有意为之还是无心之过,有关部门已经作了说明。有一点需要明确:举报箱附近禁装摄像头、禁止派人巡逻,这是一个常识,也是保证举报人安全、保障举报箱真正发挥作用的必要举措。举报箱在监控范围内,难免让群众在监督时瞻前顾后、望而生畏,最终造成的结果就是举报箱形同虚设、无人问津。不管是什么原因,有关部门对如此重要的“细节”失察,背后反映出其对举报箱的管理缺位,需要加以整改。
公开设置举报箱是收集民意、改进工作的重要渠道。然而,除了将举报箱正对摄像头之外,有的举报箱没有设置投信口,有的举报箱“高高在上”,距离地面3米高,有的举报箱上锁锈迹斑斑,群众把这类举报箱形象地说成“一把锈锁,二个窟窿,三字褪色,四季不动”,频频引发舆情。这些“不走心”的举报箱,反映了责任部门没有充分重视举报箱搜集民意的功能,走过场的形式主义意味明显。举报箱“只挂不管”,长此以往,“意见箱里没意见”,举报箱沦为摆设,损害的是政府形象,消解的是群众对政府的信任。
进入信息时代,相关部门收集反馈意见的渠道更加多元,电话、短信、微博、微信等新形式成为群众监督的有效手段,但举报箱依然有其用武之地。小小信箱,承载的是群众满满的民意期待。举报箱该对准的不是摄像头,而是真正的民意。这也警示有关单位,举报箱的设置方式和选址都要科学合理,同时不能一挂了之,还要做好后续的管理维护工作,定期开箱“通风”,及时拆阅、登记、转办相关信件,做好群众意见建议的回复处理。群众有呼声,部门有回应,形成工作闭环,举报箱“正常上班”,才能听到真民意、解决真问题。
(杨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