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2日是2023年“全国低碳日”。“全国低碳日”,旨在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加强适应气候变化和防灾减灾的宣传教育,普及气候变化知识,宣传低碳发展理念和政策,鼓励公众参与,推动落实控制温室气体排放任务。今年全国低碳日的主题是“积极应对气候变化,推动绿色低碳发展”。
什么是低碳?什么是低碳生活?为什么要低碳生活?低碳生活方式有哪些?让我们一起来了解。
什么是低碳?
生活中,“低碳”一词常常挂在人们嘴边,到底什么是低碳,和低碳相关的各种专业术语又指什么?
低碳,指较低(更低)的温室气体(以二氧化碳为主)排放。低碳的内涵为:低碳社会、低碳经济、低碳生产、低碳消费、低碳生活、低碳城市、低碳社区、低碳家庭、低碳旅游、低碳文化等,核心内容为低碳生活和低碳经济。
碳达峰:当碳排放总量达到历史最高值(即达到峰值)后逐步降低,就可以认为是“碳达峰”。
碳中和:就是碳排放量的“收支相抵”,通过各种方法抵消人为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实现二氧化碳的“零排放”。
碳足迹:指人类在生产生活中,直接或间接排放二氧化碳和其他温室气体的总量,源于生态足迹概念,计算一件产品在原料、制造、运输、销售、使用、废弃和回收等全生命周期中所产生的碳排放。这不仅包括产品本身,也包括其产业链、供应链等关联范围的碳排放。
碳标识:也叫碳标签,是环境标识的一种,是披露商品在全生命周期中碳排放信息的政策工具,指的是通过对商品生命周期每个阶段的碳排放量进行核算、确认和报告,将量化结果标识在产品或服务的标签上,以告知消费者产品的碳信息。
碳交易:碳排放权交易即碳交易,是为促进温室气体减排,减少碳排放所采用的市场机制,即把碳排放权作为一种商品进行交易。
什么是低碳生活?为什么要低碳生活?
什么是低碳生活呢?低碳生活可以理解为: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的生活,它既是一种低能量、低消耗、低开支的生活方式,也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环保责任。低碳生活代表着更健康、更自然、更安全,返璞归真地进行人与自然的活动。
为什么要低碳生活?减碳不仅仅是某个企业或地方的责任和义务,更关乎每个人的生活。2021年,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第六次评估第一工作组报告显示,近100年以来全球平均地面气温呈急剧上升趋势,1850年—2020年这170多年间,全球地表平均温度上升了约1℃,且近50年的全球变暖速率几乎是近100年的2倍。人类活动造成的大气层温室气体浓度增加,是全球变暖的主要原因。如果未来人为温室气体排放和大气中CO2的浓度继续增加,到2100年,全球平均地表温度将很可能比工业化之前升高2°C—4°C。
从通勤、娱乐、到日常饮食,我们生活中所做的每件事几乎都会释放温室气体,而这些温室气体的排放也是可以被量化的,在日常生活中你排放了多少二氧化碳呢?可参照下面表格中的数据计算下。据官方统计,正常每人每天的碳排放量可达40kg。这并不是个小数目,树立全民低碳意识刻不容缓。
日常低碳的生活方式有哪些?
我们该怎样创造低碳生活呢?低碳生活涉及衣食住行方方面面。具体来有以下方面。
一、低碳衣着:少买衣服,并且尽可能选择棉、麻等质地的衣服;合理使用洗衣机,尽量手洗代替机洗;适量使用洗衣粉。
二、低碳饮食:节约不浪费;少点外卖,减少或避免使用一次性餐具;不抽烟饮酒。
三、低碳居住:随手关灯,及时关闭不使用的电器;合理使用空调、电风扇等家电;减少使用一次性塑料袋和过度包装物。
四、低碳出行:尽量选择乘坐公共交通系统、步行或骑行等方式出行,减少驾车出行的次数;选购汽车时,尽量选择小排量汽车。
自觉践行低碳生活方式,告别陋习,多选择绿色消费的新理念是我们的责任。这些方面做好了,我们的理性、科学的新的消费理念就会对不理性、不科学的生产行为起到引导作用,保护资源和环境也就才有可能落到实处。
实现“双碳”目标,人人有责,日常生活中的很多举手之劳,看似微小,实则都在有效减少碳排放。节能低碳是全社会共同的责任,我们可从身边小事做起,从节约点滴入手,共同参与,用实际行动构建低碳高效、生态绿色、自然共生的和谐社会。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许海燕
通讯员 苏小环
图片来源 视觉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