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报业网 > 江苏 > 教育 > 正文
中德职教合作40年,“双元制”本土实践在这里生根发芽……
2022/12/16 21:01  新华报业网  

  交汇点讯 “今年是中德建交50周年。198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决定在南京建立一所专业技术学校,即今天的南京高等职业技术学校。汉斯·赛德尔基金会与南京市教育局合作,在中国首次尝试根据德国双元制教育模式在建筑、电气和暖通技术领域培养人才。”12月16日,中德职教合作40周年主题活动在南京高等职业技术学校举行,德国汉斯·赛德尔基金会总部主席马库斯·费贝尔先生通过视频致辞表示,作为中德职教合作全国第一所项目学校,南京高职校持续开展“双元制”本土实践,为职教发展提供样本。

  中德职教合作全国首个项目学校在南京落地

  活动现场,南京高等职业技术学校校史馆揭幕,一幅幅老照片、中德教师的备课手稿等老物件,见证了中德职教合作南京项目40年的历程。1982年,中德在职教领域合作的第一所项目学校,南京高职校前身——南京建筑职业教育中心由此诞生。合作初期,学校与南京六大建筑公司及各级建工局联合办学,在建筑领域开启了校企合作探索。2002年开办“电气工程”和“管道工程”两个实验班,首次将“双元制”教学与“行会技能证书”结合起来,用国际标准培养技术技能人才。2006年,南京高职校与德国博世西门子家电集团联合开展“双元制”订单班,校企为此项目打造的实训中心被誉为“技能打包”教学的现代学徒制典范。

  据德国汉斯·赛德尔基金会总部主席马库斯·费贝尔介绍,双方合作开始的基础是师资力量的培训,双方派遣教师去德国接受培训或参加在南京的德国短期专家师资培训。在南京项目德国长期专家和短期专家的帮助下,学校不仅出版了教材,还开发了以德国职业教育体系为导向的教学计划。这样,学生就可以借鉴德国标准培训,部分实验班的学生获得德国手工业行会证书(HWK)。双方合作最好的是南京高等职业技术学校与南京博世西门子家用电器有限公司的合作。与博西华公司的合作实现了真正的双元制教育模式,即学生在学校和企业接受培训,并最终参加德国工商行会证书(AHK)考试。通过这种双元制教育模式,学生的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得到了最佳的结合。南京项目成为了省市级和教育部充分认可的示范项目。

  博西华电器(江苏)有限公司赵毅表示:“招生的时候,我们就开始介入,面试、笔试,最后学生进入博西华班,这些学生在学校和企业之间,大概一半一半,一半时间在学校学理论,一半时间在企业实践。目前,我们已经毕业的学生大概有520名,分布在研发、维修、质量等部门,从事一些核心技术岗位。”

  中德合作南京项目是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中德两国在国家层面上职业教育合作的第一个直接培养技术技能人才的学校项目。“1983年3月,中国教育部副部长张文松与来访的联邦德国赛德尔基金会主席、巴伐利亚州国务部长佩尔克会谈并签署《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与德意志联邦共和国汉斯·赛德尔基金会合作协议》和《补充协议》,决定建立上海师资培训中心和南京建筑职教中心和北京大学德语中心,南京建筑职教中心即南京项目。自此,中德双方在南京这块热土上联合开展‘双元制’职教合作的实践由此展开。”活动现场,中国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副司长谢俐发来了视频致辞。

  继续“提质培优”,向中西部地区辐射

  40年来,南京高职校吸取“双元制”精髓,不断“复制—模仿—改造—创新”,引入德国行会第三方评价机制,实施德国工商行会AHK技能证书和学校的毕业证书“双证融通”,有107人次、34批专业教师赴德培训。自2009年以来,南京高职校学生在国家、省市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荣获金牌288枚,奖牌总数616枚,技能之星闪耀赛场。据南京高职校校长杨正民介绍:“未来,我们将在40年中德合作的基础上,继续发挥辐射作用,创新校企合作机制,与企业共研标准、共设课程、共建资源、共培学生,不断提升学校的集约化办学能力、科技创新能力和人才培养水平,力争成为职业教育‘提质培优’高质量发展的‘排头兵’。”

  有了四十年坚实的基础,南京市教育局副局长潘东标也对“南京项目”的未来充满信心。潘东标说:“希望南京高职校与德国汉斯·赛德尔基金会在双方十三期合作的基础上,持续增进互信,携手同行,以更宽广的胸襟,更开阔的视野,更创新的思路,实现更高质量的合作。绘就职业教育发展新蓝图,续写中德职业教育合作新故事,走向职业教育大有可为的广阔前途和无限未来。”

  据谢俐介绍,40年来,中德两国在教育领域的交流与合作领域全面,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成果丰硕。在职教科研方面,为提升合作质量,增强职业教育可持续高速发展,上海职教研究所、辽宁职教研究所等相继成立;在项目学校方面,双方在南京、上海、武汉、天津、苏州、无锡、平度等多所学校开展“双元制”职教模式实践,合作层面由中职扩展到高职,甚至本科及硕士领域。双方还通过上海师资培训中心、中国职业教育行业研究核心小组等大力培养职教师资,深入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中德职教合作还致力于中西部与东部地区的同频共振,向中西部地区辐射“双元制”模式。谢俐坦言:“可以说,双方职教合作在推动中德经济繁荣,促进就业,保障公平等方面都作出了巨大贡献。”

  何为“双元制”?德国专家这样说……

  “初级职业教育培训是普通学校阶段之后的一种教育和培训形式,一般持续十年,它使人们在完成教育和培训后能立即上岗从业。这种初步的职业培训大部分是在双元制的职业培训中进行的。双元制意味着培训由公司和学校共同承担举办。”现场的专家讲座环节,德国汉斯·赛德尔基金会上海代表处首席代表乔治·施泰德先生详细分析解释了“双元制”,他说:“因此,双元制发生在学校和公司2个地方,公司承担70%至80%的培训份额,学校承担20%至30%的份额。这确保了未来的技术工人可以学到实际技能以及理论和一般知识和技能。德国职业教育的基本核心是培训期间的实践部分非常多。这确保了实践技能和理论知识能够以最佳方式交织在一起。实践是为了给学生今后的职业生涯打基础,因此,学生是核心,学习过程是课题,以确保在职业教育中效果最大化。”

  如何让学习困难的学生融入课堂?乔治·施泰德说:“在经过了多种课堂模式尝试后这个话题变得越来越有意义。因为不是所有人都具备相同的才智。有的人动手能力强,有的人擅长理论知识,有的人适合听觉学习,有的人擅长视觉学习。每个人的学习先决条件都是不同,这是其生活经历决定的。教学的目的是使每个学生都能够完成学业,通过自己的‘一技之长’让生活越来越好,也为社会做出自己的贡献。在德国,身体或精神残疾的学生能够融入正常的学校生活。学校在课程设置中已经考虑到了这些问题,通过区分问题设置和任务设置让残疾学生更好地融入课程。在教学方法论和教学法上也必须做出调整,这只能通过相应的教师培训来实现。”

  未来的合作,“更高质量、更全方位、更宽领域、更多层次”

  “中国有句名言:‘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马库斯·费贝尔主席说,“我想这句话也可以应用到我们的教育领域合作中。因此,我们必须团结一致,保持创新,以免退步。德国非常关注实现教育公平,所有社会成员都应获得适当的教育机会。在教育领域,这尤其涉及到有精神或身体残疾的人。实现教育公平的目的是尽可能地让这些人融入社会。在职业培训领域,巴伐利亚已经有‘巴伐利亚残疾人融入职业培训’试点项目,在这方面该试点项目确实具有前瞻性的。从中汲取的经验也可以为中国教育体制创新走向未来提供有价值的信息。”同时,马库斯·费贝尔主席也表示,加强教育应对未来挑战的基础是教育体制以学生为导向、有透明的质量管理流程。这些不仅保证了培训质量,而且也是教育体制创新的源泉,最终使学生从中受益。

  中德双方在职教领域的合作空间还很广阔。谢俐在致辞中总结道:“中国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发展也需要中国。中国将会坚持更高水平的开放为原则,深化同世界各国的合作与交流。德国是中国职教领域国际合作极其重要的伙伴,双方继续坚持互鉴、互容、互通,开展更高质量、更全方位、更宽领域、更多层次的合作必将是未来不二选择。当然,要构建这样的局面,需要双方投入更大的努力。让我们携起手来,共同为中德职业教育合作与交流的进一步发展而努力。我相信,到中德建交六十周年时,再次回首往昔、回顾合作时,我们仍然会倍感欣慰和自豪!”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葛灵丹/文 刘莉/图

标签:
责编:顾志铭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read_image_看图王.jpg
信长星.png
read_image.png
受权.jpg
微信图片_20220608103224.jpg
微信图片_20220128155159.jpg

相关网站

二维码.jpg
21913916_943198.jpg
jbapp.jpg
wyjbL_副本.png
jubao.jpg
网上不良信息_00.png
动态.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