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汇点讯 建造于上个世纪,斑驳褪色的墙壁上“趴”着几株爬山虎——江苏省生物材料与器件重点实验室便坐落在东南大学丁家桥校区这幢简朴的小蓝楼上。记者探访之时,实验室三楼,一场会议正在进行。新晋中国科学院院士、省生物材料与器件重点实验室主任顾宁和团队几位青年老师正共同探讨纳米课题组新一年的工作计划,不大的会议室里欢声笑语,充满对新一年的期待。
自2004年省科技厅批复,2008年正式揭牌,实验室如今已陪伴大家十多个春秋。科研路上所有的酸甜苦辣在这里交织,诉说着这些年来的初心坚守。
多学科交叉融合,蓄势多年终现花开
“关注纳米技术、纳米诊疗、纳米影像等前沿科学研究,同时立足于国家医疗器械行业,潜心生物材料与器件的研发,开展生物安全性研究,是我们始终在做的事情。”东南大学生物科学与医学工程学院党组(委)书记、省生物材料与器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张宇告诉《科技周刊》记者,早自2000年开始,顾宁院士便与东南大学医学院滕皋军院士在磁性纳米材料研究方面展开合作。磁性纳米材料在交变磁场作用下实现升温,从而利用热能将肿瘤细胞杀死——工科与医科的这次“牵手”,推动肿瘤治疗向前迈出坚实一步。
在顾宁院士的带领下,团队二十多年的蓄势,终于在近几年等到了花开。日前,顾宁院士奔波于全国各地开展多中心影像学研究,致力于将无机纳米材料应用到临床诊断和治疗。针对磁共振血管造影,团队所研发的新型纳米氧化铁实现量产,拿到国家临床试验批件,产业化曙光在前。“在传统血管造影中所使用的造影剂成像时间短,且可能对肾脏存在不利影响,而我们所研发的这款纳米级材料信号质量好,在血液中循环时间长。由于其主要以铁和氧元素组成,对人体不但不会产生副作用,针对肾源性贫血患者,这一材料还可以成为很好的补铁制剂。”张宇说。
除了生物医学,课题组的许多研究与材料学、化学、电子信息学等深度融合,多学科交叉是省生物材料与器件重点实验室的一大特色。东南大学生物科学与医学工程学院生物医学工程系主任、省生物材料与器件重点实验室党支部书记杨芳所在课题组,基于实验室磁性纳米材料研发新型磁性气泡,既可以进行超声波造影,也可以实现磁共振显影,同步获取两种模态对医生判断疾病提供更好的信息佐证。由省生物材料与器件重点实验室常务副主任孙剑飞牵头,根据纳米材料特性制作成可体内注射的器件,将其置入病人体内,可以借助电磁场和电磁波来调控部分神经功能。
一间“拥挤”的办公室,诉说初心故事
走进顾宁院士的办公室,记者随即发出惊叹,几乎每个能放得下书本的地方都被大摞大摞的书本材料“占据”。“不好意思有点乱,最近太忙来不及收拾。”顾宁笑道,尽管实验室的条件可以说是非常艰苦,但团队不断壮大,这么多年来大家初心不改,往事历历在目。
2008年,省生物材料与器件重点实验室建成开始验收,在这一关键节点上,国内乃至国际医疗领域开始重点关注纳米生物材料的安全性问题,这对于整个纳米生物材料领域产生深刻影响。尽管这是纳米科技热潮发展到一定程度下,必然会出现的一个阶段,但整个医疗行业收紧,纳米生物材料注册报批相较此前更为困难,更严格的安全性评估使得纳米材料产业化的步伐放缓。然而,顾宁团队基础研究却没有因此停摆。“生物材料要做标准化,做规范化,对此我们深有感触,也在很早就开始着手研究。当很多人在追求论文发表或者急于推进成果研发的同时,我们可能更看重应用标准的问题。”顾宁说,很多人问我们团队的科研初心是什么,实际上就是做应用、做量产、做标准。
当外界“声讨”纳米生物材料不安全,团队成员们的心中却没有一丝动摇,反而更下定决心要将这条路走下去。正如大家常说的“抛开剂量谈毒性都是耍流氓”,纳米生物材料也是如此,毒性也好,安全性也好,关键取决于使用剂量。“大家都希望使用尽量少的剂量来完成纳米生物材料的‘使命’,因此更要不断探索纳米生物材料新原理、新机制,提升材料性能,不断试错。”在张宇看来,科研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不断彷徨,不断思索的过程,如果没有坚定的信念,或许很难坚持。“坚守纳米科学与纳米技术领域二十余年,始终抱着利用纳米技术为健康产业做实事的信念前行,这让我们觉得很自豪。”
身处小楼,但科研过程美好未来光明
“其实创新的动力在于从事感兴趣的事情,你如果觉得感兴趣,你就会创新。”实验室简易钢制楼梯的两侧,贴着大家工作生活之中所摄的照片。有用电子显微镜拍摄的一张由磁性纳米颗粒构成的“小狗”,有用4根不同形貌纳米钨探针SEM图像拼接成的中世纪头盔与剑,有显微镜光圈下“驶向黎明”的纳米材料,也有“回首过往的路,走过的都不算难”的与君共勉……窄小的楼梯因为这些或生动有趣,或意味深长的照片而让人深感温馨和宁静。创新本身不是目的,创新实际上是发现事物背后的规律,而这种发现是快乐的,也是让大家能够不断攻坚克难、不离不弃的重要原因。
“顾院士,能否大胆畅想下纳米科学与纳米技术领域的未来?”
“不是大胆畅想,我认为是充满热情的畅想。”顾宁说,习近平总书记对科技创新作出坚持“四个面向”的战略部署,其中一项便是“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对于实验室团队来说,不论是做纳米药物还是医疗器件,能够让纳米技术在生物医学领域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是根本指引。“尽管我们身处‘小破楼’里,但坚信我们的未来是非常光明的。”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谢诗涵 杨玺 王子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