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汇点讯 当前,中国的三名宇航员正在中国空间站“天宫”上“出差”。而根据近日发表在《自然医学》上针对在太空执行6个月任务的14名宇航员的一项研究显示,在太空中,宇航员体内的红细胞会持续被破坏,被破坏的数量比在地球上多54%,这样的情况也被称为“太空贫血”。“太空贫血”引发了网友们的关注,大家也对中国的“出差三人组”表示担忧。
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返回地球多久后“太空贫血”的症状会减轻?记者为此采访了南京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血液科主任施小凤。
施小凤援引《自然医学》上的研究告诉记者,太空贫血的主要机制是因为失重诱导血液动力学改变导致溶血。当宇航员在太空中处于失重状态时,血液动力由此发生急剧变化,流入上半身的血液增加,红细胞破坏,也就是溶血增加。而溶血释放出游离血红蛋白分解为血红素和氨基酸,每个血红素分子进一步分解产生一个亚铁、一个一氧化碳和一个胆绿素分子(胆绿素最终变为胆红素)。
施小凤介绍,在人的身体内,红细胞生成和破坏同时存在,一个红细胞的寿命约为120天。所以,人的身体每天都既会产生新生的红细胞,也有衰老的红细胞被破坏。当衰老的红细胞变形性下降时,膜表面特性会发生改变并被巨噬细胞吞噬。如果破坏的红细胞超过新生的红细胞时就会产生贫血,这种贫血叫作溶血性贫血。
“目前,尚没有确切的方法来阻止溶血,但仍可以通过补充造血原料,增加骨髓造血能力来缓解‘太空贫血’”。施小凤指出,主要措施包括几个方面。首先,可以对宇航员进行溶血相关筛查和监测;其次,可以补充造血原料,因为存在骨髓造血代偿性增强,造血原料会相对不足,需要补充叶酸、维生素B12和铁;同时,需要减少溶血带来的次生损伤,如游离血红蛋白沉积在肾导致肾损,长期过多的胆红素导致胆囊结石,可以水化碱化尿液,检测胆结石,口服排石药物等。如果贫血达到宇航员不能耐受的程度时,需要中断太空飞行返回地球。
研究显示,在宇航员返回地球后的1年时间内,溶血仍在发生。在这一阶段,医务工作者将为宇航员做好检测,补充造血原料,并减少溶血带来的次生损伤。在这一方面和平时生活中缓解贫血的手段大致相同。不过,“太空贫血”因失重导致,因此,当重力恢复后宇航员的身体状况会逐渐好转。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叶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