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汇点讯 为推进科技成果产权制度改革,科技部等九部门联合确定40家高校院所开展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赋权试点工作,南京大学、苏州大学、南京工业大学、江苏省产业技术研究院入选。如今一年多过去了,试点情况如何?记者进行了探访。
视觉中国供图
“团队控股”,将资金用在“刀刃”上
“我们探索‘拨投结合’‘团队控股’模式促进科研成果产业化,获得良好成效,明显激发科研人员创新活力。”省产业技术研究院院长刘庆说。
今年年初,江苏产研院重大项目公司苏州克睿基因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宣布完成6000万美元B轮融资。“2020年,省产研院、苏州市产研院、苏州工业园区联合以‘拨投结合’的模式提供资金,支持克睿基因针对全球基因治疗的痛点,利用独特的病毒筛选平台开发创新血清型并进行工艺优化。在本轮融资中该支持资金将部分转化为股权投资。”该公司负责人告诉记者。
刘庆介绍,“拨投结合”模式旨在发挥财政资金在重点产业技术创新项目中的引导作用,帮助团队承担创新项目早期研发风险,以市场化方式合理控制项目研发成本,并将技术增值部分赋予项目团队,保证了团队在项目发展中的主导权。
“团队控股”也是省产研院推进科技成果产权制度改革的创新举措。位于无锡市的省产研院数字制造装备与技术研究所,改制后团队控股60%,改制以来年均合同科研到账收入同比增长近40%,衍生孵化企业超过20家。
据介绍,按照“团队控股”研发公司的运行机制,产业技术研发机构的运营权(包括设备购置、研发项目的确定和人员招聘等)归团队,研发的收益按运营公司股权分配(其中占控股的团队拥有更多的收益)。刘庆表示,这种机制有利于实现运营权与收益权的有机统一,运营团队从主观上更有动力将资金用在“刀刃”上,最大程度提高投入资金的使用效益,从根本上解决原有产学研机构财政资金使用效率不高的顽疾。“需要指出的是,这里说的‘团队’,不是研究所的几个核心管理人员,而是包括一大批技术骨干和技术管理人员在内的团队。”刘庆强调。
直接赋予科研人员80%成果所有权
降低许可费门槛,按照“入门费(5万元可分期)+提成”的方式向科研人员收取创办企业许可知识产权的费用;放宽许可期限,授权许可期满后,受让方可继续申请签订长期许可协议——在南京大学,这两项举措极大提高了科研人员实施成果的自由度。
南京大学创新创业与成果转化办公室主任高新房介绍,南京大学探索赋予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长期使用权,制定了赋权工作流程图,规范赋权申请、审核流程,促进更多原创性科技成果“落地开花”。
在目前实施开展的具体案例中,拟定直接赋予科研人员80%成果所有权,允许其被赋权后利用成果开展作价入股。2018年以来,南京大学以此种模式许可专利或技术184项,占总许可转化项目数58.2%。此外,在被赋予长期使用权的基础上,学校新型研发机构自身也取得了较好的发展:截至目前,全部授权专利616件,横向合同总经费35260万元,研发投入总额46291万元,2021年总营业收入35931万元。其中已有一家新型研发机构通过科创板上市委员会审核,另有三家新型研发机构孵化企业获得亿元融资。
加强顶层设计 扩大科研自主权
贯彻落实国家科技体制改革三年攻坚部署,江苏正在积极探索有效路径。
省科技厅相关负责人介绍,近年来,江苏出台了“科技改革30条”等突破力度大的政策举措,探索“揭榜挂帅”科技攻关新机制,深入开展赋予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试点,支持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省产业技术研究院先行先试,科技“放管服”改革力度不断加大,科技人员创新创业活力不断增强,创新创业生态明显优化。
今年将推进各项科技政策的扎实落地,抓紧制定我省科技体制改革三年行动计划,推动修订科技进步条例、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条例,全力推动苏南自创区、省产研院改革发展。推进落实科研项目和经费管理改革,进一步深化“揭榜挂帅”,探索运用“赛马”“业主制,推动项目、基地、资金、人才一体化配置,努力提升科技创新体系的整体效能。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张宣 杨频萍 蔡姝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