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岁院士对话青年科研人员、院士专家进校园激励“未来科学之星”……近日,第二十届长三角科技论坛暨2023江苏科技论坛在江苏开展多个配套活动,为新生代科技力量点燃创新之光。
新老科学家开展“90后”对话
92岁的中国科学院院士、无机化学家倪嘉缵,来到长三角新老科学家“薪火传承”圆桌对话现场,和三省一市的青年科学家代表亲切交流。他说,这是一次“90后”的对话,他希望和各位年轻科研人员进行自由讨论。
倪嘉缵回顾了自己求学和工作的经历,他在横跨核燃料、稀土和生物3个领域开展了六七十年的研究,一切的出发点就是国家需要、社会需要。“如果能将这两者和个人兴趣结合起来,那研究过程也就不再枯燥,是一件有意思的事情。”他说。
面对当前科技领域激烈的国际竞争、产业的加速变革以及国内外复杂形势,视野需要更加拓宽,思维需要更多碰撞,只有更多的学习交流,才能激发更多创造性、突破性和颠覆性的研究。圆桌对话中,上海市农业机械鉴定推广站岳崇勤、自然资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副研究员唐立梅等青年科研人员围绕自身经历,交流思想,分享研究成果。
如何平衡教学和科研、如何将实验产品转化、如何坐得住冷板凳?倪嘉缵院士对青年科研人员的一系列困惑给出建议,他以诺贝尔奖获得者匈牙利裔女科学家Katalin Kariko的曲折经历鼓舞青年科学家静心笃志、心无旁骛,“十年磨一剑”。他认为,要将工作和兴趣结合,在自己领域锚定目标、扎实开展基础研究、拓展学科思路非常重要。
院士专家进校园谈“学习与创新”
热爱科学的青少年对科学家总是充满好奇和向往,院士专家们是怎么学习和开展创新工作的?10月19日,“未来科学之星·院士专家进校园”系列活动走进溧阳市燕湖初级中学,俄罗斯工程院和自然科学院外籍院士、南京林业大学教授周建斌为现场500余名师生带来了一场幽默风趣、深入浅出的精彩讲座。
周建斌一直从事生物质新能源与炭材料的教学、研究及产业化工作。讲座中,他从个人工作经历出发,向同学们科普生物质新能源。“什么是生物质能源,又有哪些作用?”周建斌讲解道,生物质能源就是将农林废弃物例如树木、竹子、秸秆、稻壳、杂草等剩余物经特殊工艺转化而成的气体、液体和固体等各种新能源及产品。“我们南京林业大学研究团队,经过15年探索,成功研发了农林生物质气化多联产技术,已在4个生产基地取得综合效益。目前,这项技术世界领先,能够发电并且产出炭基肥、木醋活性肥等多种产品,物尽其用,转变了直接燃烧发电、单一产出的模式,成为目前世界上最先进的农林废弃物综合利用技术。”
现场,周建斌还以自己的学习经历鼓励同学们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学以致用,学成报国。他鼓励同学们要从兴趣入手,扎实打好基本功,要学会举一反三,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在以后从事科学研究工作时,也要同样形成自己的研究思路,熟练掌握科研活动的基本流程与经典范式。“学生要有家国情怀,不能为学而学,要把个人学习同国家命运结合在一起,才能学有所长,实现自我超越。”
据了解,“未来科学之星·院士专家进校园”系列活动将持续开展,更多院士专家将走进校园,与同学和老师们开展面对面交流,弘扬科学家精神,为青少年开展探究性、启发性、创新性学习及科学实践搭建创新平台,进一步促进科普资源参与学校科技教育,落实“双减”工作,培养创新人才。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蔡姝雯 张宣 杨易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