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报业网 > 江苏 > 社会 > 正文
昔日“一片白”,如今“遍地金”!盐碱地耐盐水稻田亩产由680斤提高到1300斤
2023/10/27 22:02  新华报业网  

  作为海洋大省的江苏,拥有广袤的沿海滩涂。滩涂上广布的盐碱地,却是我国最具潜力的后备“新粮仓”。10月24日,全省沿海未利用盐碱地综合利用现场推广会在南通召开,总结并交流江苏沿海未利用盐碱地综合利用的工作情况,并部署下一步的工作思路和任务。

  聚焦关键,重抓盐碱地治理

  加强盐碱地综合利用是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补充耕地后备资源的有效途径。

  江苏是经济、人口大省,但也是资源小省,人均耕地面积仅有0.7亩,约为全国平均水平的一半,可用于补充耕地的后备资源逐年减少,补充耕地难度持续增大。江苏海岸线长、盐碱地多,全省约有21万亩盐碱地、573万亩沿海滩涂。经调研,目前江苏可作为补充耕地来源的沿海未利用盐碱地约6.2万亩,沿海滩涂约1.54万亩,盐碱度3‰以上的坑塘水面及其他草地约66.03万亩,这些盐碱地都可以作为江苏的耕地后备资源。

  然而,沿海未利用盐碱地综合利用受到多重因素制约。省自然资源厅党组书记、厅长张国梁介绍,经调研后发现,海岸线向海一侧的盐碱地、滩涂、坑塘水面属于海域,国家明确规定除重大战略项目外,全面停止新增围填海项目审批,无法围垦利用;海岸线向陆一侧的部分,位于生态保护红线和湿地保护范围内的,不能开发利用;位于城镇开发边界以及围填海历史遗留问题范围内的,主要作为建设使用;受改造成本高、淡水资源保障不足、资金投入渠道过窄等影响,导致个别地方积极性不高。

  聚焦关键,江苏重抓盐碱地治理。“我们持续发挥地质优势,服务粮食安全,在盐碱地‘种下新希望,长出大粮仓’。”省自然资源厅副厅长、省地质局局长程知言表示,省地质局充分发挥地质优势,既做好“地质+”的文章,也深化“+地质”多维度合作,深度践行地质工作服务于粮食安全;制定了以地适种、以种适地、管护双控等多项技术攻坚方案,探索形成了十余项核心技术及多项科技发明成果专利,是滨海盐碱地改良技术国标、省标的制定单位;聚焦可推广,在推动试点示范中打造盐碱地治理新样板。

  盐城是江苏盐碱地综合利用的重点地区,在江苏可作为补充耕地来源的沿海未利用盐碱地中,盐城约3.2万亩。“下一步,我们将充分挖掘盐碱地综合利用潜力,持续提升耕地规模质量。”东台市副市长缪斌表示,东台将算好综合利用和土地征收收支“平衡账”,制定沿海土地综合整治方案;拓展增量空间,推动竣工项目快入库、成熟项目快开工、规划项目快落地;坚持长效发展,全面优化水系,紧抓“育种”和“治地”两个关键,突出技术攻关,健全耕地保护意见,强化政策支撑。“到2025年,利用盐碱地等耕地后备资源新增耕地1.86万亩以上。”

  添“新粮仓”,加强盐碱地综合利用

  在南通市的通州湾盐碱地改良示范基地,一片片金黄色的农作物映入人们的眼帘。“现在的田里种的是今年7月初种下的南粳5055水稻,已经快成熟了。该示范基地总面积近5000亩,今年都能喜获丰收!”省地质局通州湾盐碱地改良项目经理陈澎军介绍,这个地块面积为210亩,土壤盐度已降到1‰,灌溉水盐度2‰。“通过几年的改良和种植,这里不但可种植耐盐品种,还可种植适口的常规稻种。”

  通州湾盐碱地改良示范基地 南粳5055水稻

  “这里已经实现了无稳定淡水供给区域2年内、有稳定淡水供给区域1年内将未利用盐碱地转化为耕地。”程知言介绍,早在2017年,省地质局就探索在改良后的滩涂盐碱地上试种“海水稻”并获成功。近年来,该示范基地先后承担了国家、省300余个籼、粳稻品种耐盐水稻区域试验任务;优选出耐盐性更强的“海璞1号”等优质品种(系),逐步形成了以种植耐盐水稻为主体,小麦、玉米、大麦为辅的全周期生物种植滨海盐碱地改良技术体系,深化探索了稻、鱼、鸭立体式种养模式。

  通州湾盐碱地改良示范基地是江苏推动沿海未利用盐碱地综合利用的一个缩影。张国梁介绍,经过多年探索实践,江苏未利用盐碱地综合利用已形成多项关键核心技术,建立了高盐度滨海盐碱地快速生态改良技术体系,综合利用后的1至3年,耐盐水稻稳定亩产达1100斤,小麦稳定亩产达900斤,油菜亩产达300斤,与内陆地区耕地产能基本相当,整体水平位居全国前列。

  “我们持续推进盐碱地综合利用,全面夯实粮食安全根基。”省农业农村厅一级巡视员唐明珍表示,省农业农村厅认真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全面摸清盐碱地土壤资源情况,将全省盐碱地纳入普查内容,全力掌握全省盐碱地数量、分布状况以及土壤数据,以县为单位形成盐碱地分类分级分布图和分析报告,坚持“以种适地”“以地适种”技术路线,组织盐碱耕地综合利用技术攻关,研究探索盐碱地综合利用模式,坚持粮、牧、渔、经、林、果统筹发展,大力推进盐碱地特色农业产业发展。

  优化机制,推动盐碱地综合利用提质增效

  为持续加强沿海未利用盐碱地综合利用,江苏经过多次开展实地调研、调查核实,基本摸清了可作为补充耕地来源的沿海未利用盐碱地资源家底,并扎实做好项目申报工作。各地在修复保护盐碱地的同时兼顾提质增效,深度挖掘开发盐碱地的利用潜力,从“单枪匹马”向“多方联动”转变,展开更深层次、更高质量的探索——

  南通自2015年起就与省地质局海洋院合作,通过采取“高效排盐控盐+生物质利用+土壤调理”模式实现土壤改良并达到耕作标准,动态监测管护土壤质量,确保改良后耕地长期稳定利用;制定《滨海盐碱地生态化整治技术规程》地方标准,明确滨海盐碱地综合利用技术手段和路径;改良项目区浅层地下水得到持续净化,土壤质量明显改善,植被覆盖率明显增加,生态固碳能力进一步提升。

  东台制定实施盐碱地综合利用计划,累计投入资金超12亿元;积极与省沿海集团进行合作、连片开发,目前省沿海集团负责的总投资3.76亿元、建设规模8445亩的土地整理项目已完成立项和规划设计即将招标施工;加强与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南京农业大学等10多家科研院所合作,以时间换良田、以科技创良田。

  灌云积极落实耕地占补平衡要求,累计治理盐碱地4.11万亩,新增耕地3.63万亩;与连云港市农科院等科研机构展开合作,围绕土壤洗盐、增肥和适宜农作物品种选种改良等问题进行有效研究。

  接下来,省自然资源厅将待国家总体规划出台后抓紧完善综合利用实施方案,进一步明确至2035年的目标任务、项目布局、时序安排等,并按照“积极稳妥、先易后难”的原则,优先实施具备规模化开发条件的未利用盐碱地综合利用,力争用2-3年时间探索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继续争取中央财政资金支持,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制定相关举措,吸引社会资本积极参与,拓宽资金投入渠道;牵头建立由自然资源、发改、财政、交通、水利、农业农村、地质、林业和沿海三市参与的联席会议制度,统筹制定政策举措、解决重大问题、加强工作考评,形成部门联动、上下协同、多方参与的工作推进机制。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姚政宇/文、图

  通讯员 陈强

标签:
责编:郑亚群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read_image_看图王.jpg
信长星.png
read_image.png
受权.jpg
微信图片_20220608103224.jpg
微信图片_20220128155159.jpg

相关网站

二维码.jpg
21913916_943198.jpg
jbapp.jpg
wyjbL_副本.png
jubao.jpg
网上不良信息_00.png
动态.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