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报业网 > 江苏 > 思想 > 正文
暖场江苏发展大会,思想周刊推出两个整版策划
2019/05/20 17:22  央视新闻客户端  

  新论

  

  编者按 第二届江苏发展大会暨首届全球苏商大会今天如约而至。举办江苏发展大会,目的是聚心聚力聚智,共襄江苏发展,为全省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本届江苏发展大会将如何凝聚全球苏商力量,共谋发展新动能,助力高质量发展?本期“新论”特邀四位社科专家,从不同视角、不同层面进行深入解读。

  

  记者:江苏高质量发展要走在前列,需要聚集更多高质量要素。江苏发展大会对聚集要素、助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有何作用?

  徐康宁(东南大学首席教授、江苏省政府参事):江苏高质量发展要走在全国前列,关键还是要在创新驱动战略的实施上领跑全国,核心是聚集更多的创新要素,形成高效的创新机制,产生显著的创新绩效。首先是要进一步吸纳省内外和海内外优秀的创新人才,尤其是学科和行业的领军人才,其中包括一批国际尖端人才,把江苏建成一流的创新人才高地。这里的创新人才,既包括优秀的科学家、学者、工程师,也包括优秀的企业家,金融、商务等高级专业人才,还包括一大批优秀工匠。只有具备各方面的优秀创新人才,创新驱动战略才能向纵深发展。其次,根据江苏省情的特点,既要力争在知识创新方面构筑全国的高地,更要在技术创新方面引领全国,形成江苏气派、江苏优势、江苏作为。江苏是制造业大省,实体经济基础雄厚,应当在促进企业成为技术创新主体方面想得更多、走得更远,为全国起示范作用。要鼓励和支持行业龙头企业根据产业需求,牵头联合高校和科研院所力量,共同攻关,突破一些重大关键核心技术,推动江苏的产业全面升级。此外,还要特别重视对国际资源的整合与利用。在今天全球化的时代,许多产业重大关键核心技术的突破,都是在积极参与全球竞争并有效配置国际资源的基础上实现的,真正一流的创新企业,往往都是高度国际化的企业。

  江苏高质量发展有很好的基础。“一带一路”建设、长江经济带、长三角区域一体化等国家战略的叠加交汇,为江苏发展带来新机遇。通过江苏发展大会暨首届全球苏商大会搭建的重要平台,一定能够聚集更多的创新要素和资源,为江苏高质量发展注入新的力量。 ——《构建江苏发展最强“朋友圈”》本报记者 袁 媛

  

  记者:作为一名生长并长期工作生活在江苏的地地道道的江苏人,您对江苏发展有什么建议?

  刘旺洪(南京审计大学校长):江苏发展大会是在江苏生长和工作过的来自世界各地和各行各业人才汇聚的盛会,能够参加这次盛会倍感荣耀,也深感责任重大。

  在刚刚结束的全省教育大会上,省委书记娄勤俭提出,必须进一步强化教育在全局中的战略地位,坚持优先发展、高质量发展,以教育的现代化支撑全省的现代化。江苏高教的重要使命是为江苏“六个高质量”培养大批高素质创新人才、技术骨干和技术工人,产出能够服务于国家战略的基础理论创新和原始创新的重大科研成果,产出直接服务于江苏经济社会发展和区域治理的产业科技创新成果和智库成果。为此,建议江苏从进一步优化高教结构布局、提高服务江苏产业升级的能力和水平以及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三个方面着力推动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

  ——《提升契合度 提高贡献率》 本报记者 孙 敏 实习生 王维琼

  

  记者:请您谈谈全球首届苏商大会的举办对江苏经济社会发展的意义。

  任平(苏州大学教授、江苏社科名家):这次盛会的举办对江苏经济社会发展意义重大,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表明江苏的开放度越来越高。一方面,伴随着经济实力和民族自信的提升,让世界共享江苏的发展机遇;另一方面,在开放过程中,也促进江苏发展,两者是双向互动的过程。

  第二,对江苏实现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今年全球首届苏商大会交流面有所扩大,特别是在服务贸易方面,包含教育、科技、金融等,这些方面的合作都是重头戏。很多处于浪潮前锋的苏商回来参加交流合作,这会促进江苏高质量发展的步伐。

  第三,为全国发展探路的意义重大。江苏肩负着“为全国发展探路”的重大责任,每一次在合作共赢过程中取得的经验,都将为全国发展铺路。

  ——《以“发展共同体”凝聚全球苏商》本报记者杨丽

  

  记者:推动高质量发展走在前列,是新时代江苏担负的重大使命。围绕高校服务高质量发展,能否提几点建议?

  李北群(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校长、研究员):江苏的高等教育发展一直处于领先地位,刚刚召开的全省教育大会又对推进教育现代化作出了新的部署。我感觉,教育发展有两个重大问题,一是人才的集聚,二是长远谋划和财力的投入。当前要鼓励大学去创新拓展,激发大学的内生动力,汇聚更多社会资源,让更多江苏的孩子获得更好的高等教育。

  人是最核心的创新要素,过去江苏的发展得益于文教昌明、人才汇聚。2018年8月南信大成立了海外院士工作站,目前已有欧盟科学院、法国科学院、加拿大皇家科学院等发达国家科学机构的9位院士进驻工作站,较好发挥了“引进一名院士,带来一个团队,落地一批项目”的人才集聚效应。举办江苏发展大会的目的,也是为了汇聚全球人才,为江苏发展献言献策。希望我们在人才队伍建设方面能进一步加大投入,采取多种形式,搭建多种平台,提升人才的吸引力。

  ——《校地融合要有新思路》本报记者颜云霞

  政声

  

  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是党中央作出的重大决策,是关系国家发展全局的重大战略。镇江因江得名、依港而兴,经济文化与长江血脉相融,推进长江经济带建设对镇江而言不同寻常。意义不同寻常,镇江八个行政区块均与长江相连,沿江地区以6%的国土面积,集聚了全市23%的工业产值和80%的外资项目,是全市经济主阵地。机遇不同寻常,在共抓大保护背景下,资金、信息、技术正加速向岸线整治、产业升级等领域集聚,空间和潜力巨大。责任不同寻常,沿江集聚了全市2/3的重化工产能,岸线利用效率整体还不高,淘汰落后产能、整改环保问题均需要我们担当尽责。我们将落实“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要求,加大污染治理,加强生态修复,加快转型升级,让长江再现一江清水、两岸葱绿。

  ——《高质量推进长江经济带发展》 张叶飞(镇江市市长)

  强化守正创新,手里有“几把刷子”。“老方法不管用、新方法不够用”的尴尬,倒逼我们外树形象、内强素质,做行家里手。在争夺人心上有过人之处。与群众拢不到一块,讲不到一起,既有个人工作能力的问题,也与没有树牢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理念有关。要心中有民、肩上有责、手上有招,为群众思想上解惑、生活上解难、工作上解烦,以滴水穿石之功,修复党群“鱼水关系”,通过我们的言传身教引导大家自觉听党话、跟党走,绘就最大“同心圆”。在舆论引导上有先见之明。过不了网络关,就过不了时代关。互联网已成为民心争夺和舆论斗争的主战场,我们不仅要与群众面对面交心,更要会与网民键对键交流,巧妙设置议题,主动回应网民关切,善于引导网民情绪,以情动人、以理服人,力求通过实际问题的解决促进线上思想疑虑的化解。对突发舆情,早谋应对预案,善用沟通之法,正本清源,释疑解惑,防止个体案件酿成公共舆情,使互联网这个“最大变量”转变为促进发展的“最大增量”。在多才多艺上有个人魅力。能说会写、能歌善舞的个人才华,在群众工作中作用明显。我们要聚焦时代变革,摆脱“路径依赖”,着眼于引导群众、团结群众、服务群众,如饥似渴抓学习,扬长避短学技艺,持之以恒提素质,努力使自己成为群众掌握政策的“活字典”,活跃文化生活的“开心宝”,平等对话交流的“自家人”,畅通社情民意的“代言人”,在与群众打成一片中展示才华、凝聚民心。

  ——《增强“四力”要有“拿手好戏”》李广春(扬州大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

  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以下简称新《条例》),自2019年5月15日起施行。与修订前相比,新《条例》无论是立法理念、功能定位,还是制度安排、监督约束都有较大幅度调整,体现了对政府信息公开发展规律的新认识,刷新了信息公开制度的起跑线。

  制度定位新。新《条例》用“建设法治政府”替换了“促进依法行政”,一词之改,体现出对政府信息公开制度功能的新转变、新定位。“建设法治政府”把政府信息公开制度定位为依法行政之内的事物,作为依法行政的重要内容,而不是外在的促进甚至倒逼因素。这一新定位,与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关于政务公开的定位一致,有利于改变社会上普遍将信息公开作为倒逼依法行政乃至信访维权工具的认知和预期,卸下信息公开不应承载的“包袱”,让这项制度轻装上阵,重新出发,更好地发挥应有的制度价值。

  ——《政府信息公开站上新起跑线》 张 旻(省政府办公厅政务公开办公室主任)

  牢记立德树人使命,培育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是新时代高校党的政治建设的主旋律。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高校的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并强调,应把立德树人的成效作为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高校党委要深刻认识到,能否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是衡量高校办学治校水平的最重要尺度。贯彻落实好立德树人使命,需要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把党关于人才培养的理念、主张和要求融入到人才培养的各个领域与每个环节。加强高校基层党支部建设,以提升党支部的组织力为重点,突出政治功能,切实履行好组织、宣传、凝聚、教育及服务职责,着力提升广大教师在教书育人工作中把握方向、把握大势、把握大局的能力。培养一支德才兼备的教师队伍,让教育者先接受教育,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四有”好老师标准,引导广大教师以德立人,以德施教,打造具有良好师德师风并潜心教书育人的教师队伍。构建全方位育人格局,发挥育人的综合效应。既要抓好思想政治理论课这个教育主渠道,也要充分挖掘“课程思政”以及学科建设、专业发展、学校管理、后勤保障等方面的育人功能,构建全员、全程、全方位的育人格局,为学生成长和成才创造良好育人环境。

  ——《以首位意识推进高校党的政治建设》姚冠新(扬州大学党委书记)

  智库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乡村振兴要用好深化改革这个法宝。土地是财富之母,土地制度改革是农村的基础性改革。2015年以来,全国33个试点县(市、区)陆续开展农村土地征收、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和宅基地制度三项改革试点工作。常州市武进区作为试点地区之一,把土地制度改革与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改善农民居住条件、增加农民收入有机结合起来,先后出台改革试点政策30多项、配套政策40多项,基本形成了相对完善的土地制度改革政策体系,盘活了沉睡的土地资产,提高了土地集约节约利用水平,为乡村振兴提供了资金支持,实现了政府、企业、集体和农民的“四方共赢”。在制度变革之时,江苏要抢抓改革先机,总结和推广好武进经验,最大限度地利用好改革红利。

  ——《乡村振兴急需唤醒“沉睡的土地资产”》 江里程(省政府参事)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北大师生代表座谈会、全国教育大会等多个重要会议均提出“新时代教育三问”: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作为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一支,高职教育要回答好这三问,当立足于工匠精神的培育和塑造,即以爱岗敬业的职业精神为根本,以精益求精的品质精神为核心,以协作共进的团队精神为要义,以追求卓越的创新精神为灵魂,将“匠心”融入每个立德树人的环节,完成铸魂育人之大任。

  ——《回答好“新时代教育三问”》于林惠(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党委委员、纪委书记)

  红旗文稿杂志社社长顾保国博士新作《伟大的梦想》,近日已由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该书围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梦想”这一主题进行深入研究阐释,对于广大党员干部更好地理解中国共产党人的使命担当具有重要的意义。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梦想———<伟大的梦想>简评》薛广洲 (中共中央党校教授、全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会副会长)

  前沿

  

  江苏,江河湖海交汇,汉韵楚风交融。诞生在这片土地的苏商,浸润着太湖之滨的秀水灵山,沐浴着鱼米之乡的物阜民丰,形成了独具一格的精神特质与商业文化。他们是民族自强中的创业者,也是市场经济大浪中的弄潮儿。他们根植于江海大地,又散播四海、花开天下。

  作为中国“五大商帮”之一,苏商文化源远流长,苏商人才星光璀璨。近代,以张謇、荣氏兄弟为代表的苏商,怀抱“实业救国”的理想,开中国民族工商业之先河。他们兴办企业、发展教育、修建道路、扶孤恤贫……为苏商注入了立足实业、崇文重教、心系家国的精神基因。

  ——《苏商精神:苏企纵横四海的价值担当》 本报记者颜云霞

  稳扎稳打与敢闯敢干并不是一对天然的矛盾,而是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只有稳,创新的成功率才会提升;只有创新,企业才能稳步前进。面对挑战不失勇气、面对诱惑保持定力,苏商才能在新的浪潮中历久弥新、行稳致远。

  ——《 记者手记>>> 苏商立世的精神支柱》杨 丽

  记者:百年苏商具有哪些显著特征?

  钱志新(南京大学教授、高级工程师):我认为,苏商是大商,它有四大特点:第一个特点是产业报国,以振兴中华为己任;第二个特点是崇尚实业,苏商对实业情有独钟,扎根于制造业。苏商工业发展的基础非常深厚;第三个特点是诚信为本。苏商是儒商,主要来源于吴文化。吴文化最大的特点是诚实守信,造就了苏商的可靠、可信,这点是很鲜明的;第四个特点是开放创新。因为苏商两头在外:市场在外,原料在外。因此苏商的发展必须要开放,不开放就没有发展。在开放的同时要创新,通过不断创新来开拓苏商发展的新境界。这四者构成苏商精神的精髓,苏商文化底蕴深厚,养育苏商不断走向成功的大商之路。

  ——《传承“苏商精神”须抓好“传帮带”》本报记者 杨丽

标签:
责编:高伟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read_image_看图王.jpg
信长星.png
read_image.png
受权.jpg
微信图片_20220608103224.jpg
微信图片_20220128155159.jpg

相关网站

二维码.jpg
21913916_943198.jpg
jbapp.jpg
wyjbL_副本.png
jubao.jpg
网上不良信息_00.png
动态.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