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论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系统回顾党领导人民开辟的伟大道路、创造的伟大事业、取得的伟大成就,郑重宣示坚持和发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的坚定决心,向全党同志发出了为党和人民争取更大光荣的伟大号召。为深入学习领会、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精神,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决策部署上来,“新论”版特邀请江苏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的16家基地就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中的重要思想、重要观点、重要论断进行学习阐释。本期推出第一篇,敬请关注。
关山重重新征程,思想火炬指航向。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立足“两个一百年”历史交汇的关键节点,回望过往、前瞻未来,视通百年、思接千载,提出一系列新的重大思想、重大观点、重大论断,凝结历史智慧,闪耀真理光芒,是激励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的政治宣言和行动纲领。
——《闪耀着马克思主义光辉的纲领性文献——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精神①》执笔人:李立峰(江苏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省委党校基地)
习近平总书记在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以回顾历史和展望未来的宏大叙事,向中国人民展现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在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一系列重大思想、重大观点、重大论断中,“伟大建党精神”概念的首次提出和内涵揭示,引起党内外强烈反响和热切关注。其中,伟大建党精神是“中国共产党的精神之源”的定位,为深刻认识伟大建党精神提供了思想指南。
——《汲取智慧力量 提供坚强保证》齐卫平(作者为华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政声
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作为真理的传播者,必须旗帜鲜明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自觉扛起“争当表率、争做示范、走在前列”使命担当,在党史学习教育中启迪智慧、砥砺品格,既要“武装自己”,学出理论上的清醒、政治上的坚定;也要“武装他人”,更好地发挥思想的倡导者、学术研究的开拓者、社会风尚的引领者、党执政的坚定支持者作用;更要“武装更多的人”,以高度的政治自觉、思想自觉、行动自觉,尊重人民主体地位,聚焦人民具体实践,更加自觉地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贡献智慧、提供支撑。
——《在笃学笃思笃行中构建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新格局》张新科(作者为省社科联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
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也是我们党的未来和希望。同时,青少年阶段也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养的关键时期。开展党史学习教育,要把红色传统、红色记忆、红色印记根植于青少年心中,厚植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情感,教育引导青少年永远听党话、跟党走,让红色基因、革命薪火代代传承。
——《传承红色基因,加强青少年党史教育》杨建新(作者为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
近年来,徐州市铜山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人才工作的重要论述,加大人才集聚力度,厚植人才发展优势,聚力写好引才、育才、用才、留才四篇文章,以人才绘就区域高质量发展的壮美画卷。
——《加大人才集聚力度 厚植人才发展优势》龚维芳(作者为徐州市铜山区委书记、徐州高新区党工委书记)
一部中国共产党的奋斗史,让我们深刻认识到新事物发展之初的艰难和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强大生命力。百年披荆斩棘,百年风雨兼程。学习党史、品悟党史,在党史中汲取力量、坚定理想,是每一名党员应尽的责任义务。
——《学百年历史 悟百年辉煌》周学军(作者为扬州市委宣传部副部长)
参事
5月3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审议《关于优化生育政策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的决定》,作出“一对夫妻可以生育三个子女政策及配套支持措施”的重大决策。继单独两孩和全面两孩政策后,这是近年来我国生育政策的第三次重大调整。江苏作为大陆地区最早进入人口老龄化社会的省份之一,“少子老龄化”趋势已影响江苏人才战略的可持续性。在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政治经济环境的当下,要关注人口人才结构变化带来的冲击,实施更加积极的人口人才战略。
——《实施更加积极的人口人才战略》丁宏 苗国(作者分别为紫金传媒智库高级研究员、江苏中特中心省社科院基地副主任;省社科院区域现代化研究院副研究员)
李克强总理指出,科技创新既要“顶天”,又要“立地”,如果说以前我们更多地考虑如何“立地”的话,那么未来如果要向创新型国家前列奋进,就必须“顶天”和“立地”并进,只有通过艰苦的科学研究活动打开一片天,才能超越对手,实现突破。同时,要不断调整科学技术发展的资源配置,在基础研究评价和项目等方面给予实质性政策支持。
——《科技创新既要“顶天”又要“立地”》王春梅(作者为南京市委党校教授、南京新时代发展研究院研究员)
一部“五年规划”史就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筚路蓝缕、铸就辉煌的奋斗史,也是“中国之制”转化为“中国之治”的发展史,深刻启示着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百年交汇,谋篇布局。“十四五”擘画了发展新蓝图、开启了改革新征程,一幅更高质量、更有温度、更富活力的发展图景跃然纸上,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注入强大动力。
——《“五年规划”彰显制度优势与治理效能》尹 毅(作者单位:常州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
今年5月10日,江苏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江苏省以新业态新模式引领新型消费加快发展实施方案》,方案指出要优化新业态劳动保障服务,并将优化劳动保障服务作为重点任务之一列入重点任务清单,设定完成时限和牵头单位。在推动江苏新型消费高质量发展过程中,新业态劳动者是共建共治共享的重要主体,提升新业态劳动者应对健康安全风险的能力,有助于新业态劳动者更高质量参与新业态健康发展。
——《持续优化新业态劳动者 健康安全保障》单苗苗(作者单位:江苏基层社会治理研究协同创新基地、江苏开放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学林
徐康宁,江苏句容人,1956年出生于南京。小学三年级未读完就逢“文革”开始,后面的基础教育很大程度上靠自我补习。1978年考入大学,后来拿到的最高学位是经济学博士。
1982年开始从事大学教学与研究工作。作为学科带头人,参与东南大学改革开放后经济学科和经济类系科的创建,从本科建设到博士授权点、博士后流动站,均是亲历者。东南大学首席教授、中国世界经济学会副会长、中国美国经济学会副会长,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首席专家。30多年来,在《中国社会科学》《经济研究》等学术刊物发表论文200余篇,出版《文明与繁荣》《产业聚集形成的源泉》等多部学术著作。曾任东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院长、教育部经济贸易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记者:回顾您的治学之路,您觉得最大的感悟是什么?
徐康宁:做学术研究,一是要出于自己的学术爱好,二是要服务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2005年到2008年间,我就自然资源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做了一系列深入研究,在国内最早提出了“资源诅咒”的命题。大约在20世纪90年代末,我注意到世界范围内的一种经济现象,即一些经济发达国家并不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甚至资源很贫瘠,如日本、瑞士、以色列等,而世界上大部分自然资源丰富的国家,经济上却长期落后。我不仅对世界“资源诅咒”的现象作了新的检验,而且重点关注国内不同地区自然资源禀赋情况与长期经济增长发展的关系。结合中国的国情,建立了更有利于揭示中国发展特征的制度变量和检验模型,对中国省级层面地区的经济增长与自然资源丰富度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研究和计量检验,最终得出“资源诅咒”在中国仍然存在的结论。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国内最权威的学术刊物上,产生了较大的影响,至今仍有很高的引用率。
——《徐康宁:写有思想的文字,是一种享受》本报记者 杨丽 颜云霞
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学一体化要上下衔接、分工协作、整体贯通,打造思政课人才培养、价值引领和能力提升的一体化链条,助推思政课内涵式发展。在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学一体化中培养“链”式思维,推动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学资源链接、教师队伍对接和教学载体衔接,形成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学一体化的资源链、队伍链和载体链,为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学一体化提供“链”动力。
——《“链”式思维链接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学》孔 川(作者单位:苏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本文系2020年苏州教育改革和发展战略性与政策性重大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