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访人:《收获》主编程永新
今晚我朗读的,是莫言短篇小说《狼》中的一个片段。莫言正式获颁诺贝尔文学奖后,应邀在斯德哥尔摩大学发表演讲,他朗读的也是这个片段。这篇小说有意思的地方,是把人跟狼互相转换,通过这种设置,获取一种意味深长的感觉。我印象很深的,是莫言的作品中总有一些意向性的设置和描写。比如说他的成名作《透明的红萝卜》,“红萝卜”就是一个意象,是一个苦难时期里人对一些美好事物的向往。所以我认为,莫言是作家当中最像诗人的人,他富有想象力,并且通过这些丰富的意象来让读者感受到那种放大的艺术魅力。他的写作传达了这样一个道理:好的艺术、文学作品是需要想象的。生活中天天都在发生很多事,可是作家要把这些事情提炼出来进行升华,从表面的生存讲出比较深刻的问题,这体现的是作家的一种艺术转换能力。希望通过我的朗读,能给读者传达出那种浪漫的想象,能够离开地面一点的精神性的东西。
文学是用文字来表达的,莫言作品语言的特点也非常明显:他有的时候像潺潺的小溪,有的时候又像瀑布一样的飞溅,永远是飞扬、丰沛的。中国古典文学里面有种修辞手法叫“通感”,莫言的作品就靠文字来打通人的五感。此外,他的作品当中蕴含着深刻的思想性,对于他的精神原乡“高密”,既有浪漫的书写,也有深刻的批判精神,这也是莫言了不起的的地方。
莫言作品的体量之大,也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仅我供职的《收获》杂志,就发表过他几十篇作品,包括长篇、中篇、短篇等等。80年代初,我们去北京解放军艺术学院,那时候莫言在上学,我们去找他。他话很少,跟他交流,他以“李编辑”“肖编辑”等等称呼我们,显得奇怪,一下子给我们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觉得这个年轻人非常有才气,但又非常内敛。莫言首次在《收获》上发表他的《球状闪电》时就是这个时候,让他一举成名的《透明的红萝卜》也写成于这一时期,我们看了他的作品以后就非常喜欢,他也一次次用作品带给我们惊喜。他的作品所具有的这种艺术性和丰富性,对后来的写作者产生了比较大的影响。
莫言先生的《红高粱》被张艺谋导演拍成了电影,然后走出了国门,张艺谋导演曾为此讲过一句话,叫“文学驮着电影走”。在文学逐渐被边缘化的今天,它对社会的影响的确是非常间接的,但好作家好作品被改成了影视剧等艺术形式以后,仍然会对社会产生重要影响。因此,举办跨年诗会这样的公益阅读活动不仅是把文学跟读者拉近,把好的作家跟读者拉近,它也是让文学像水一样,滴落在生活里慢慢向外渗透。
交汇点记者 吴雨阳 赵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