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2日,第三届全国艺术院校“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文艺工作重要论述”研讨会暨全国艺术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论坛在南京艺术学院召开,国内近30所艺术院校负责人聚焦习近平总书记文化文艺工作重要论述和艺术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分享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现场,全国艺术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系列联盟、江苏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南艺基地揭牌。
文艺工作:扎根人民生活
新时代文艺工作怎么做?省委宣传部副部长徐宁说,需要立足时代高度,把握时代课题;坚持人民至上,厚植人民情怀;勇于开拓创新,勇攀艺术高峰。文艺创作方法有一百条、一千条,但最牢靠的办法是扎根人民和生活,结合中华美学精神和当代审美追求,把人民作为文化表现的主体,多书写、多刻画、多演绎基层先进典型、代表人物,创作更加丰富、更有营养的优秀文艺作品,推动文艺家深入基层送文化、种文化,激发人民群众文化参与的热情和创造活力。
在不断回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的过程中,把中华美学精神和当代审美追求结合起来。南京艺术学院党委书记俞锋认为,以文艺繁荣赋能文化强国建设,充分发挥文艺的“载道”“贯道”“明道”功能,坚持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以文培元,以艺术化的方式提升社会大众的价值认同。另外,要用更多富有历史厚度、时代高度、思想深度、情感温度的文艺作品,形成中国化的、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文化文艺理论创新成果。
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仲呈祥说,创新不能没有根基,不能用西方理论剪裁中国人的审美,不能生造和玩弄术语、生吞活剥地套用概念。只有这样,才能推动从“两有”到“两相”,最终实现“两创”,才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南艺艺术研究院教授夏燕靖说,广大文艺工作者要创造更多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文艺作品,发挥艺术理论的价值引导力、文化凝聚力、精神推动力。在世界视域下,当代中华优秀文化传统的创新发展要把“中国话语”“中国气象”“中国精神”写在世界文明多元融合、璀璨多姿的天空中,最大化地实现艺术理论当代话语的“丰富性”和中国话语的“主体性”。
文艺创作:在地方文化中浸润人心
“黄河从山东东营入海,给当地社会和人文环境带来了巨大影响,同时给艺术创作带来了源源不断的灵感。”山东艺术学院党委委员、副院长苏茂兴介绍,学院立足黄河文化根基,持续开展了黄河入海主题艺术创作,组织多个创作团队采风,推出了黄河入海主题摄影展、主题美术展、纪录片等一大批艺术作品,“通过开展这个主题创作,我们深切地感受到,这是在为时代放歌,也是进行艺术创作的基调。”
“无论是秦汉之质朴与雄浑、魏晋之高雅与玄虚、隋唐之写实与臻丽、明清之平和与世俗,无不显露出不同时期中国人特有的精神审美张力。”西安音乐学院党委副书记李宝杰认为,艺术作为支撑中华文明体系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以静态的写照和动态的演绎,几千年来伴随着历史的起伏跌宕和波澜壮阔,以其特有的方式记录着它所经历的各个时代。中国艺术的终极命题始终都和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紧密相连。
对此,他建议,可以从历史的逻辑出发,进一步探寻文化“两创”思想建构的哲学基础、艺术学基础。“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这一思想的提出,在本质上一方面强调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性,另一方面又指出人的自觉活动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作用,并把两个方面辩证地统一起来。同时,以百年中国音乐文化发展的事实为依据,印证文化“两创”思想建构的历史基因。
云南艺术学院党委书记李建宇介绍,学院坚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将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融入思政理论课和相关专业课程中,开设相关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品课程,并坚持把民族团结、民族理论、民族政策、民族支持的内容纳入师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
“学校连续多年与地方政府合作,开展民族文化主题创意系列活动,设计创意手段重塑地方文化形象,彰显地域文化特点,推动民族文化产业发展。”李建宇说,文化需要浸润,艺术重在交流,学校充分发挥综合艺术院校的优势,以中华优秀文化与艺术的交融为切入点,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贯穿专业教学、艺术实践、艺术创作、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各个方面,引导师生立足时代,服务大众,关注地域文化、社会发展等题材,创作体现时代精神和人文价值的作品。
吉林艺术学院党委书记张东航认为,要切实推进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他介绍,要深入挖掘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精华元素,以科学理论为指引,结合当前我国发展实际,促进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新发展。持续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用人民群众听得懂、信得过的理论来团结人民,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提升全体人民的文化自信,凝聚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力量。
文艺人才培育:构建“大美育”体系
如何构建“大美育”体系?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党委书记覃川认为,需要艺科融合培育创新人才。他介绍,建设交叉平台,做学科建设的强心剂。例如创建清华大学艺术与科学研究中心,成立清华清尚智慧场景创新设计研究院,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艺科融合创新研究平台。还开设科普创意与设计艺术、新媒体影像艺术与公共环境应用、全球创新设计等研究生项目,与计算机系、新闻传播学院合作开设“信息艺术设计”交叉学科硕士研究生项目,与意大利米兰理工大学共同推出双硕士学位项目。另外,联合自动化系、机械系等开设智能工程与创意设计(CDIE)本科生专业,以智能设计、自动化、机器人等为基础探索学科交叉下的育人新模式,入选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强化艺科融合,做不同专业的融合剂。”覃川介绍,学院积极组织开展“中国艺术设计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建设研究”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与推进文化自信自强研究”等课题。牵头建设“基于新文科建设理念的交叉整合设计学改革研究虚拟教研室”,入选教育部首批虚拟教研室建设试点。并以设计学教研室为基础,联合全国20余所高校,探索多学科交叉培养、特色创新人才培养、全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大力培养艺科融合的综合性青年人才。
四川美术学院党委副书记左益谈到,川美推进拔尖人才实践班培养计划,个性化培养各工作室,以及开展青年艺术家驻留计划、大学生创新创业培养计划等,建设多渠道多通道的人才培养体系,培养大批高素质创新型实践型人才。
“美术馆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数量、规模、水平是一座城市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左益介绍,川美在管理的美术馆中打造地方特色,提升美术馆软硬件水平,加强数字美术馆的建设,提升美术馆的品质内涵。
天津音乐学院党委书记王欢介绍,学校创新协同育人的模式,组建专业课教师和思政课教师共同授课的教学团队,推动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的融合。思政课教师走进专业课教学课堂,学习了解音乐知识,帮助专业教师挖掘艺术作品背后的故事,鼓励更多的专业教师与思政课教师共建课程、共享课程,将音乐演奏、舞台表演与思政教学相融合,构建专业课教师与思政教师同行的育人模式,提高思政育人的质量。
“不断拓展全方位的育人体系,搭建思政育人的大平台。”王欢认为,要坚持精品育人,创作具有实践意义的原创音乐剧,让师生深入角色,在潜移默化中让思政教育理念入脑入心。另外,要依托项目育人,通过国家艺术基金的实施,举行大师班专题讲座。以及,要实践育人,连续举办大学生讲思政课比赛,引导学生讲好中国故事,将思政理论学习和时代担当相融合。
“我们组建了红色文艺轻骑兵,吸引了音乐、舞蹈等多个教学系部以及附中的1000多名师生,每年有计划分层次地走进校园、社区、企业等来开展公益活动,已超过500场。”王欢说。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程晓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