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汇点讯 “载驰载驱,归唁卫侯。驱马悠悠,言至于漕。”6月3日,正在火热上演的第四届紫金京昆艺术群英会中迎来了原创昆剧《国风》的演出,该剧由北方昆剧院打造,本次走进南京江苏紫金大剧院,现场座无虚席。在昆曲的发源地,当习惯了“南昆风度”的戏迷们欣赏到慷慨激昂的北昆气概,碰撞出了怎样的火花?
2700年前,一首《载驰》见证了春秋许穆夫人归国抗狄的坚定意志和铮铮誓言。她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爱国女诗人,《竹竿》《泉水》等都是她爱国情怀的真实写照,其作品被收录于《诗经·国风》中,并一直流传至今。为了这位伟大女性崇高的爱国精神和诗篇成为更多人共同的记忆,为了留住传统文化中这份宝贵的财富,北方昆剧院以许穆夫人为原型打造了原创昆剧《国风》。
昆剧《国风》是由当代著名剧作家罗怀臻担任编剧,著名导演曹其敬担纲总导演,连同著名导演徐春兰共同执导。梅花奖获得者、国家一级演员魏春荣饰演许穆夫人,并有梅花奖获得者、国家一级演员王振义等联袂出演。全剧分为《去国》《鹤殇》《载驰》《求援》《余韵》5个篇章,通过阐释许穆夫人从年少聪颖到毅然奔赴救国路的英姿飒爽,展示其强大的内心世界和家国情怀,昆曲的悠扬婉转,与北昆豪迈慷慨的特质结合,赋予《国风》中许穆夫人这一爱国形象强烈的立体感。
春秋时期,卫国国君爱鹤成癖,荒于政务,只因许国国君敬献了两只名贵的彩鹤,便将卫公主姬熙嫁到许国——昆剧《国风》的故事由此徐徐展开。姬熙天生聪颖,能歌擅诗,嫁到许国十年后,卫国被狄国侵占吞并。卫懿公死于乱军之中,卫国遗民逃到黄河南岸的漕邑。闻知故国覆亡,姬熙痛不欲生,恳求许王出兵救卫。然而许王忌惮狄国强悍,不肯发兵。怀着对故国的担忧与复国的坚定,姬熙孤身踏上归程。
“大夫跋涉,我心则忧。既不我嘉,不能旋反。”一首《载驰》记录了许穆夫人彼时的焦急与坚定,她克服重重阻挠,终于抵达卫国边境,与准备当逃兵的胞弟相遇,她唤醒胞弟,誓言复国。随后去往齐国,与年少相识的齐国公子无亏借兵,她对国家的赤诚与担当打动了齐国。最终在齐国的率领下,包括许国在内的诸国兵马集结成军,迅即打败了狄兵,光复了卫国。而由于长途跋涉,姬熙最终累死在光复后的故国。许王父子护送她的灵柩归葬许国,她崇高的爱国精神和不朽的爱国诗篇永远留存下来。
一曲《国风》演出结束,不少戏迷表示意犹未尽,不断回味。“我们载歌载舞的表演形式,包括一些特殊的身形和动作都展现了两千多年前人的风骨。曹其敬和徐春兰导演在执导这部剧的过程中,对于昆曲原汁原味的传承中,可以说是得心应手。同时他们也具有一些创新的理念和精神,在这部剧反复排练大约5年的时间中,大家反复推敲,才给了观众这样一种耳目一新的体验。”主角姬熙的扮演者、梅花奖获得者、国家一级演员魏春荣表示,许穆夫人姬熙这一形象在舞台呈现上较难把握,大家群策群力不断琢磨,加上北昆独特的慷慨悲歌、大气磅礴的唱腔,才有了最后许穆夫人在舞台上震撼的形象。
说到北昆,它是一种古老的传统戏曲剧种,流行于北京市和河北省各地,约有一百余年历史,与我们熟悉的南昆同源而异流,是昆曲在北京的支派之一。在昆曲的发源地江苏,上演一曲北昆优秀剧目,北昆与南昆区别在哪里?魏春荣介绍,南曲字少腔多,婉转细腻,被人称为“水墨调”。南曲没有“fa”和“xi”为五声音阶。而北曲则是字多腔促,慷慨激昂,且有“fa”和“xi”,带有北地之声。“昆曲有严格的格律、咬字、吐字归音,但只有小花脸会说方言,其余行当不说方言,所以说昆曲流传于大江南北,不能说北昆只唱北曲,其实是因戏而定,比如《长生殿》就是南北合套,《牡丹亭》就是南曲。现在我们写一个新编戏,也是因情节而定,其实每一个院团都有自己的风格和特色,这对昆曲发展来说也是很好的。”魏春荣表示。
“我认为国风是一种气质,一种风格。”魏春荣告诉记者,许穆夫人的角色其实是她扮演诸多角色中最需要突破的一次,“她的经历太丰富了,她是一个爱国的、有奉献精神、有责任意识、大义凛然的一位女性,我怎么能够在两个半小时之内去展现她波澜壮阔的一生?”北昆团队从创排时的不断推敲,到实际巡演回来再不断地微调、打磨,观众看到的《国风》才能日臻完美、常演常新。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姚依依
摄影:龚文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