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9日,CCTV—9六集系列纪录片《大运河之歌》首播,全景展现这条世界上建造时间较早、使用历史最久、空间跨度最大的人工运河。第一集就出现了苏南的伯渎河(又称泰伯渎),那么伯渎河是何时开凿?又发挥了怎样的作用呢?
“泰伯奔吴”的故事为很多人熟知。《史记》中有三十世家,泰伯位列“第一世家”。据记载,在商朝末期,传说是黄帝后裔的古公亶父率部族迁到周原(今陕西岐山一带)定居下来。他有三个儿子:泰伯、仲雍、季历。古公亶父想把首领之位传给第三个儿子季历(即周文王姬昌的父亲),可是按照部落的规矩,他只能传给嫡长子泰伯。泰伯和仲雍看出了父亲的心思,于是两人悄悄离开家乡,来到江南。
“于是太伯、仲雍二人,乃奔荆蛮。文身断发,示不可用,以避季历。季历果立,是为王季,而昌为文王。太伯之奔荆蛮,自号勾吴。荆蛮义之,从而归之千余家,立为吴泰伯。”
泰伯落脚江南的地方叫梅里,即今无锡市梅村街道一带。泰伯筑城守民,教授农耕,传播礼仪,受到当地土著认可,追随归附他的有上千家,并拥立泰伯为首领,尊为吴泰伯。泰伯到来后,还克服重重困难,开挖了江南最早的人工河——伯渎河。这项水利工程,对江南经济的发展和吴国的逐渐强大起到了关键作用。
如今在梅村街道,还留下了多处与泰伯有关的遗址,伯渎河即是其中之一。
那么,最早关于伯渎河的记载是什么时候呢?据无锡市政协原副主席、学者孙志亮介绍,东汉吴郡太守糜豹所撰的《泰伯墓碑记》中提到了泰伯开挖沟渠,为:“(泰伯)筑城郭以为藩卫,穿浍渎以备旱潦。”意思是,泰伯带领百姓修筑城郭(泰伯城)以作为守卫的屏障;挖通沟渠用以旱季灌溉,雨季排涝。
从这个记载可知,最早伯渎河的作用主要是农业耕植方面的灌溉排涝功能。后经吴国先民的不断疏通,逐渐有了通航功能。清代吴存礼的《梅里志》,称伯渎河“盖农田灌溉之通渠,亦苏锡往来之通道也”。
不过,糜豹这段文字并没有提到“伯渎河”三个字,真正第一次对“伯渎河”有明确记载的是到北宋时期,著名地理志史《太平寰宇记》中云:“伯渎河,西带官河(指运河),东达范蠡渎,入苏州界。澱塞年深,粗分崖岸。唐元和八年,刺史孟简开浚之,并导蠡湖,长八十七里,广十有二丈。溉田千顷,自后是渎谓之孟渎,蠡湖谓之孟湖”,并称“又三渎乃泰伯所开”。
从记载中不仅可以看到伯渎河的长度,而且了解到伯渎河的历史。这条河曾经淤塞,到了唐代,刺史孟简疏浚了伯渎河,并与蠡湖相通,所以后人称为“孟渎”。记载中也明确交代伯渎河为泰伯所开凿。
此后,南宋《毗陵志》(援引《太平寰宇记》)、元至正王仁辅的《无锡志》,明弘治《重修无锡县志》、万历《无锡县志》、清乾隆《无锡县志》等方志,以及清代著名地理学家顾祖禹、民国著名水利学家武同举等大家,也都肯定上述观点。
近几年,在对伯渎河沿岸梅里遗址的考古中,发掘各类遗迹近200处,获取和修复文物标本100余件。经过综合分析判断:伯渎河属于人工运河,开凿年代为商代晚期。
众所周知,中国大运河的历史一般是从邗沟开凿开始算起。公元前486年,吴王夫差为了北上伐齐,从今扬州市西长江边向东北开凿航道,沿途拓沟穿湖至射阳湖,至淮安旧城北五里与淮河连接,被认为是中国大运河水系中最早的河段。
对此,孙志亮等学者提出了不同意见,认为伯渎河的开凿比邗沟早,是中国最早的人工运河。
孙志亮在所著《保护 传承 利用 中国大运河》一书中提出:“一般认为吴王夫差开凿的邗沟是中国最早的运河,但从相关文献记载的时间上看,不管是楚庄王时代的荆汉运河、巢肥运河,还是夫差之父阖闾开掘的胥溪(胥河),可能都早于邗沟。伯渎河的开掘则比这些运河还要早600年左右。”
伯渎河不在后来京杭运河的主航道上,属于支线,那么伯渎河能不能算为运河的一部分呢?孙志亮认为伯渎河虽然没有与大运河的河道完全重合,但和大运河紧密相连、唇齿相依、互为通航,是大运河水系的一部分。两千多年来,历代大运河的河道走向多有变化,并非一成不变。大运河的历史是一个不断发展、变化的过程,就如同中国的版图历经历朝历代由区域、局部的重组整合一样,大运河也是由流经区间、区域的运河连接贯通而逐渐发展成为贯通南北的全国性河流。因此,为大运河形成发挥过重要作用的支脉、干流运河,共同构成了大运河水系,从广义上讲,都是中国大运河历史的一部分。
泰伯在梅里一带始开凿伯渎河,经过历代无锡先民前赴后继的努力,逐步形成了“一渎九泾”的水系格局:“一渎”即伯渎河,“九泾”即界泾、香泾、龙泾、洋泾、梅泾、啸傲泾、毛家泾、鸭沙泾、跨长泾,这9条河为伯渎河的支流。这个水系,一端连接着蠡湖(即今天的漕湖),另一端通过梁溪河连通了太湖,具有沟通两大水系的区域性的河道特征,除了服务当地农业和居民生活、支撑区域交通运输,还具有地区间水量调节的积极作用,具备了运河的基本要素。
中国商业史学会中国大运河专委会会员王辉认为,吴王寿梦时期,吴国就已掘通《越绝书》中提到的“吴古故水道”,联结吴都与长江,伯渎河也是这条运河的一部分。辽宁旅顺博物馆收藏的吴国青铜器“冉钲”铭文,以及《左传》记载的鲁襄公十九年(公元前554年)鲁国赠晋国荀偃“先吴寿梦之鼎”,都客观证明寿梦时代的吴国与长江、北方之间有较便捷的运河交通。单就这些证据,就能证明伯渎河早于夫差开掘的邗沟。
江南大学教授庄若江的观点和孙志亮的基本一致,但她认为:“泰伯河刚开始挖的时候还不是运河,更多是条人工河,主要用于灌溉排涝。随着吴国的强大和历代吴王对此河的不断开挖、疏浚,这条河变得更宽更深,并成为苏锡之间的主航道,这时候的伯渎河当然属于运河的范畴了。所以是否为最早人工运河也许有不同看法,但不管怎么说,伯渎河都远早于比夫差所开的邗沟,当之无愧是中国最早的人工河之一,也是江苏最早的人工河。”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杨民仆
图片来自央视《大运河之歌》视频截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