荡湖船,是一种具有浓郁水乡特色的民间传统舞蹈,在漫长的时间长河里,它承载无数的故事与文化记忆。当这项古老的非遗碰上戏曲,会碰擦出怎样的火花?作为2023紫金文化艺术节新创会演剧目,由江苏省淮海剧团创排的淮海戏《荡湖船》将于9月18日19:30在淮海人民大会堂上演。
这是一部原创农村题材现代戏,讲述了苏北洪泽湖边一个渔村,在乡村振兴的大潮中,如何挖掘恢复民间传统“荡湖船”,举办“荡湖船”渔家文化艺术节,开辟“荡湖船”特色乡村旅游,建成“荡湖船”民间文化特色村的故事。
作为江苏第一部以民间非遗为题材的地方戏,淮海戏《荡湖船》通过民间湖船和民间艺人的命运波折,反映了时代的变化和新生活的美好。同时又通过湖船的失而复得,歌颂了洪泽湖边的渔民,在退捕还湖、洗脚上岸后,挖掘渔家文化,开辟渔村特色旅游,走向新的幸福生活的故事。
一部戏能否出彩,剧本是“一剧之本”。淮海戏《荡湖船》剧本由江苏著名编剧袁连成操刀完成,过程历经四年,先后修改十一稿,搬上舞台后,又历经两年的不断打磨和提升,边演边改,努力追求精品力作。说起创作这部戏的初衷,袁连成告诉记者,自己的老家在苏北阜宁乡下,逢年过节都要荡湖船,那一条条湖船不仅是乡村节日的亮色,不仅是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同时也装满了老百姓对美好生活的具象向往,湖船就是节日农村的精神图腾。于是,袁连成决定写一部“荡湖船”的戏,唤起人们对民间传统文化的记忆,开掘现代乡村的精神海洋。“这些年我在苏北创作了一系列农村题材现代戏,在乡村深入生活期间,发现许多民间地域文化正在消失,尤其是民歌民俗和民间文化活动,而这些民歌民俗和民间文化活动,流传了几百年,它的生命在于既有忠孝节义,也有家国情怀,教人向真向善向美……”
创作与深入生活的过程是漫长且艰辛的,出于对民间传统文化的敬畏,袁连城先后在扬州邵伯湖边和淮安洪泽湖边,走访二十多个当年制作湖船的民间篾匠,一条湖船从设计、制作到成型,每个环节都有说法和比喻,它寄托着老百姓对美的无声向往,有的篾匠就是民间工匠,他们在默默地坚守着乡村传统文化,《荡湖船》中主人公皮二就是这些乡村工匠的缩影。
袁连成坦言,这部戏创作难度较大,“《荡湖船》不是能随意编造的戏剧载体,它具有很强的生活骨感和生命质感,所以我反复写反复改,用心用情用力,创作《荡湖船》的过程,也是我向民间传统文化仰视的过程。”袁连成还在剧中加入了大量的民歌民谣、方言俚语,丰盈了这个“水淋淋”的故事。
在袁连成看来,该剧选取了新农村建设题材,可谓是在选题上紧跟时代步伐。“皮氏荡湖船”这个虚构的非遗项目与洪泽湖大湖渔村的实际发展结构在一起,虚实相间处演绎了振兴乡村文化、发展特色旅游的融合大戏。
乡村题材的戏曲,必须要接地气。江苏省淮海剧团探索和实践“非遗戏曲”,努力拓宽现代戏题材,追求实现新创剧目贴近地域,贴近地域文化,贴近地域文化中心底层百姓。值得一提的是,剧中主演更是由两位中国戏剧梅花奖获得者魏佳宁老师、许亚玲首次共同联袂承担。两朵梅花首次以男女主演的身份同台绽放,令人充满期待。剧中还有一批年轻演员的表现同样可圈可点,出演剧中青年时代女主角的白雪,是江苏省淮海戏团唯一一位戏曲专业研究生,另外还有一批80、90后青年演员,充分呈现出淮海戏的薪火相传、生生不息。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王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