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仲淹是北宋新型士人的杰出代表,政治生涯跌宕起伏,一生多次遭受贬黜,还参与了景祐党争、西北御边、庆历新政等重大历史事件,具有“以天下为己任”的担当精神。近日,《江苏文库·江苏历代名人传》中的《范仲淹传》出版。“这是关于范仲淹生平事迹及学术思想的传记,着力于范仲淹学术思想层面的阐述,以期恢复范仲淹既是政治家也是思想家的本来面目。”本书作者、东南大学文学院魏福明教授对记者说。
范仲淹出生地是河北成德军(即真定府,治所在今河北省正定县),成长之地是山东淄州长山(今属山东滨州市),都不在苏州,去世后也没有葬于苏州,但历史上一般都视范仲淹为“吴人”,魏福明解释主要原因是范仲淹祖籍为苏州。“他的先祖范履冰(唐朝宰相)虽然在陕西邠州,但至其四世祖范隋之间的谱系已经漫不可考,只是在范隋率家人定居苏州以后,范氏自此‘遂为吴人’,于是范隋就成为苏州范氏范仲淹一支的始祖,其家族谱系至此才清晰可辨,所以范仲淹视苏州为祖籍。”
范仲淹的《岁寒堂》诗云:“我先本唐相,奕世天衢行。子孙四方志,有家在江城。”这里的“江城”系指苏州,可见,范仲淹视苏州为郡望、为“家”、为其风水血脉之地。
宋太宗淳化元年(990),他的父亲范墉病逝,母亲谢夫人贫困无依,只得抱着两岁的范仲淹,改嫁淄州长山人朱文翰,范仲淹也改从其姓,取名“朱说”。后来他竭力要求恢复“范”姓,多年后终于认祖归宗;谢氏去世后,他也希望将母葬于苏州祖茔,虽然没有成功,但这也能表明范仲淹的苏州情结。更为重要的是,范仲淹晚年用一生的积蓄在苏州设立了“范氏义庄”,用以接济族人,这是范仲淹的家族情结,也是济世情怀最为充分的表达。
范仲淹具有浓厚的苏州情结,还因苏州“老家”优良的家风深深地吸引着他、召唤着他,使他难以割舍这个精神家园。据富弼的《范文正公仲淹墓志铭》记载:范仲淹的曾祖范梦龄,苏州人,“以才德雄江右”。祖父范赞时,苏州人,“幼聪警,尝举神童,任秘书监,集《春秋》洎历朝史为《资谈录》六十卷,行于时”。父亲笵墉,苏州人,“博学善属文,累佐诸王幕府”。宋太宗太平兴国三年(978),笵墉等兄弟六人随吴越王钱俶纳国归宋。笵墉为官清廉,曾在成德军、武信军和武宁军三任节度掌书记之职,最终病逝于武宁军节度掌书记任上。由此可见,范仲淹的家风崇文尚德,清白忠厚。受此优良家风的影响,范仲淹一生躬行儒道,素称忠良。
范仲淹之所以成为江苏的历史文化名人,还由于他曾在江苏多地为官,且建树颇多,历史影响深远,与江苏结下了不解之缘。
从宋真宗天禧五年(1021)到宋仁宗天圣四年(1026)的六年时间里,范仲淹都在江苏泰州地区任职。天圣初,范仲淹在任西溪盐官期间倡导修复捍海堰。天圣三年,朝廷任命范仲淹为兴化县令,主持这项修复工程。不过在工程尚未结束时,范仲淹便因丁母忧而离职了,后来在胡令仪和张纶的主持下,工程得以完成。捍海大堤的修复,解决了苏北沿海的海水倒灌、淹没卤化农田、毁坏盐场等问题,使得土地得以耕种,二千六百余户农民得以回归家园,农事、课盐两便。后人因范仲淹的首建之功,称此工程为“范公堤”。
宋仁宗景祐元年(1034)六月,范仲淹在贬谪途中徙职苏州。苏州为江南富庶大郡,但自古以来就是水乡泽国,容易发生水患灾害,治理难度很大。当时正值霖雨,结果积潦成灾,灾民达十万户,范仲淹到苏州后立即“夙夜营救”。他经过认真调研,制定了以疏为主的治水方案,采用以工代赈的办法,招募游民兴修水利,疏通五条河渠,导太湖积水入海,解决了水患问题。
范仲淹在苏州任内的另一大政绩是兴学办教。景祐二年(1035),范仲淹请立郡学,并将所得风水宝地南园辟为学校,希望“天下之士咸教育于此”,他还聘请大儒胡瑗为教授,讲授“明体达用之学”。胡瑗是著名的教育家,他创立的“苏湖教法”独步当世,他还为学校制定了学规。因有优良的学风和教学方法,结果学风整肃,培养的人才众多。所以东南学术之昌,自范仲淹苏州建学始。
景祐四年(1037)十二月,范仲淹又遭贬谪徙知润州。他重建州学,并写信邀请大儒李觏前来讲学,不过李觏因忙于著述,此次并未应约前来。在到达润州之后,他游览了道教圣地茅山,写下了《移丹阳郡先游茅山作》一诗,其中有“竭节事君三黜后,收心奉道五旬初”的句子。从诗意来看,此时已五十岁的范仲淹,在“竭节事君”却遭遇三次贬黜之后,心境是十分苍凉的。他似乎有了“收心奉道”、归隐山林的念头。不过这些也只是一时的激愤之语,是在特定情境下某种微妙和复杂情感的流露。其实,就在《润州谢上表》中,他还向仁宗表示,“徒竭诚而报国,弗钳口以安身”,并说,“重江险恶,尽室颠危。人皆为之寒心,臣独安于苦节”,这才是其积极入世、不畏崎岖的人生态度的真实表达。
魏福明表示,以往的研究者对范仲淹的功业推崇备至,认为他是以功业成名,所以对他思想和学术地位反而是忽视和低估的。例如,朱熹说范仲淹是“天地间气,第一流人物”,能够“大厉名节,振作士气”,并认为宋儒“好议论”的传统始于范仲淹,但范仲淹到底“议论”了什么,朱熹只字未提。后世论者也大都持此腔调。不过,随着学界对范仲淹研究的不断深入,他在北宋儒学复兴过程中的开创地位越来越受到重视。
“范仲淹是北宋义理之学乃至性理之学的先驱,是宋学的开创者,他在学术思想领域也有卓越建树,创立了自己的哲学体系,以此为指导,他在道德、政治、教育、军事和文学等领域都取得了杰出的理论成就。”魏福明说。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杨民仆
图片由魏福明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