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汇点讯 近日,江苏省南通市卫生健康委出台《南通市医疗护理员管理办法(试行)》,再次引起大家对医疗护理员规范化管理的讨论。近年来,护工群体快速发展壮大,门槛低、素质差、收费混乱等问题也相伴而来。规范管理护工,加大对其的培训和监管,将护工变成“正规军”一直是百姓的呼声,而如何落实到位则考验执行智慧。
医疗护理员,常称“护工”,是指在医院里受雇担任患者生活护理的人员。护工群体并不是新鲜事物,早在上世纪90年代,由于经济社会发展和群众需求的变化,护工逐渐产生。随着老龄化程度的加深、独生子女增多和护理资源短缺等问题,人们对护工的需求与日俱增。但由于护工属于家属自主选择雇用私人或者第三方公司派遣人员服务,这一行业服务负面新闻不断。
目前护工群体年龄普遍偏大,受教育程度低,很多人是无经验上岗,导致服务质量难以保障。而且护工行业缺乏统一监管,涉及护工公司、医院等多方,甚至部分护工完全通过雇主间口口相传,以个体身份进行工作,让不少雇主感慨:为何找个护工这样难?
护理工作看似简单,实则不然。护工的服务对象一般是需要卧床休息的病人,实际上需要很高的专业性。具有一定的护理知识和技能,如果没有经过系统专业的学习和培训,开展护工工作存在很大的风险隐患。
消除护工行业乱象迫在眉睫,亟待加强监管。近年来国家层面动作频频,2019年7月发布的《关于加强医疗护理员培训和规范管理的通知》,要求各地各部门高度重视加强医疗护理员培训和规范管理;2020年9月发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医疗机构护理工作的通知》,为规范护工管理提供了宏观指导。但由于护工市场管理涉及多种主体,政策举措如何落实到位考验执行智慧。
一方面,应建立护工从业资格认证制度,并对其职业技能和职业操守进行考核和监管,确保护工具备相关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另一方面,要加强对护工服务机构的审核和监管,包括该机构是否合法注册、营业执照是否齐全、员工是否符合从业资格等,避免不合格的机构向市场输送不合格的护工。
此外,还应对护工的工作时间、工作内容、工作质量、收费标准等进行全面监督和管理,定期进行评估,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和处理,保障护工权益,加强人文关怀。最后,通过大力宣传和科普,提高家属和患者本人的防范意识,坚决遏制“黑护工”横行市场。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蒋明睿
图片 视觉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