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这些“新发现”,回溯江苏考古这十年
2022/10/16 20:21  

  党的十八大以来,江苏考古发掘、研究和保护事业迅速发展,以“探索地域文明、保护文化遗产、服务社会民生”为宗旨,高质量完成了一系列重要遗址和墓葬的考古发掘和保护工作。十年来共有泗洪顺山集新石器时代遗址、扬州曹庄隋唐墓(隋炀帝墓)、江苏兴化东台蒋庄遗址、张家港黄泗浦遗址、徐州土山二号墓等五项重要考古发现入选全国“新时代百项考古新发现”,位居全国前列。无锡鸿山遗址建成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扬州城遗址、高邮龙虬庄遗址、无锡阖闾城遗址入选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立项名单。

  探多元江苏 谱文明华章新石器时代考古新进展

  十年来江苏新石器时代考古工作呈现蓬勃发展之势,为解决特定学术问题或配合基本建设,发掘了包括泗洪顺山集、韩井、雪南、兴化蒋庄、东台开庄、常州寺墩、青城墩、象墩、淮安青莲岗、黄岗、新沂花厅、沭阳万北、高邮龙虬庄、溧阳秦堂山、东滩头、宜兴青龙山、下湾、句容孔塘、苏州草鞋山等在内的一大批新石器时代遗址,取得重大收获。

  洪泽湖西北部泗洪顺山集、韩井、雪南等遗址的发掘确认了江苏境内最早新石器时代考古学文化——顺山集文化。

  洪泽湖以东淮河下游淮安青莲岗、黄岗等遗址的重要考古收获“复活”了青莲岗文化,为龙虬庄文化找到了直接的源头,基本建立了淮河下游地区史前文化序列。

  江淮东部里下河地区蒋庄、开庄等遗址所发现的丰富的良渚文化时期遗存,表明继崧泽文化之后良渚文化持续北上,整个江淮东部地区已成为良渚文化的势力范围。

  太湖西部宜溧山地秦堂山、东滩头等遗址的发掘,极大丰富了骆驼墩文化内涵。

  太湖北部常州寺墩、青城墩、象墩等遗址的考古成果为长江下游新石器时代晚期区域文明模式研究增添了新的实物资料。

  顺山集遗址

  为探索淮河中下游地区新石器时代早中期考古学文化面貌,南京博物院于2010—2013年先后对遗址进行了三次考古发掘,确认其为新石器时代中期早段的大型环壕聚落遗址。顺山集遗址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可分为三期。其中第一、二期文化遗存在环壕聚落、圆形地面式房址、使用磨盘和磨球等生产工具、种植水稻等方面具有鲜明特色,可命名为顺山集文化,距今约8500年至8000年,主要分布于淮河支流古濉河水系,与后李文化、裴李岗文化、彭头山文化有持续、广泛的联系。顺山集遗址第三期遗存具有大量的跨湖桥文化因素,表现出明显的本地传统与外来因素相融合的特征,绝对年代在距今8000--7500年之间。顺山集文化是主要分布于洪泽湖以东淮河下游地区青莲岗文化的前身,同时也是淮河中游双墩文化的源头之一,塑造了淮河中下游乃至中国东部地区史前文化格局。顺山集遗址入选2012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顺山集II区墓地全景(南-北)

顺山集遗址出土陶釜

顺山集遗址出土陶灶

  蒋庄遗址

  位于兴化、东台两市交界处,遗址所在的江淮东部里下河平原地势低洼、水网密布。2011年至2016年间,南京博物院主持先后两次对其进行考古发掘。共清理良渚文化时期墓葬284座,葬式葬俗丰富多样,既有一次葬也有大量的二次葬,并见有一定数量的火葬,大量人骨保存状况理想,是迄今为止良渚文化核心区之外发现数量最多、保存人类骨骸最为完整和丰富的良渚文化遗址。蒋庄遗址是长江以北地区首次发现并经大规模发掘的良渚文化聚落,并首次在长江以北发现随葬琮、璧等玉礼器且文化面貌单纯的等级较高的良渚文化墓地。这一发现突破了以往学术界认为良渚文化分布范围北不过长江的传统观点,填补了长江以北地区良渚文化聚落考古的空白。蒋庄遗址入选2015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M158清理后全景

M100出土玉器组合

蒋庄遗址良渚文化墓地局部

  觅淮夷诸嬴 追吴越至迹商周考古新发现

  十年来发掘的商周时期遗址主要包括镇江孙家村、句容城上村、无锡吴家浜、南京西街、徐州庙台子、沭阳万北、高邮佛前墩等。土墩墓是江南地区商周时期极具地域特色的墓葬埋葬形式,也始终是江苏考古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重点发掘了金坛旅游大道、立夫路、沈家村、溧阳上兴、句容小东岗、鹅毛岗、江阴砂山等土墩墓遗存,并对秦淮河流域、溧水高淳等区域开展了专题调查。

孙家村遗址2018年发掘区域

佛前墩遗址出土商代卜骨

  寻汉家故里 展六朝风采两汉六朝考古新成果

  江苏的汉-六朝时期考古主要集中在城市考古与墓葬发掘两大方面。城市考古是历史时期考古重要内容,核心是明确其布局和历史沿革,近十年来主要发掘了睢宁下邳故城、南京石头城、镇江铁瓮城、溧阳古县等城址。墓葬主要发掘了土山二号汉墓、仪征联营汉墓、邳州煎药庙西晋墓地、南京狮子冲南朝大墓、伍佰村孙吴丁奉家族墓、苏州虎丘路新村土墩孙吴墓。此外,还发掘了南京西营村南朝佛寺遗址,丰富了汉-六朝时期考古的内容。

  土山二号墓

  位于江苏省徐州市区南部云龙山北麓,现徐州博物馆院内,由南京博物院、徐州博物馆先后主持发掘。《水经注》等记载为“亚父冢”,俗称范增墓。土山二号墓规模宏大,结构复杂。墓上有高大的近圆形封土,封土高约16米,底部直径近百米。整个墓葬南北长36米,方向165度,由墓道、耳室、甬道、前室、后室、回廊、黄肠石墙及封石组成,共出土文物4800余件。土山二号墓是目前已发现东汉时期保存相对较为完整、获取信息最为丰富的大型诸侯王墓葬,是东汉诸侯王陵墓考古的重大发现。墓葬时代为东汉早中期,墓主以楚王(楚厉侯)刘英(公元41—70年)及第一代彭城靖王刘恭(公元88年—117年)的可能性最大。土山二号墓入选2020年度全国十大考古发现。

土山二号墓墓室清理前三维影像图

土山二号墓墓室清理后

  承江南文脉 示文明互鉴隋唐宋元明清考古新突破

  该时期考古工作内容丰富多样,主要发掘了张家港黄泗浦、盱眙泗州城、太仓樊村泾等遗址,扬州曹庄隋唐墓(隋炀帝墓)、句容空青山宋代墓园等墓葬(墓地),南京官窑村明代窑厂、苏州陆慕元和塘古窑址等窑址,以及淮安板闸等水利工程遗址。

  扬州曹庄隋唐墓(隋炀帝墓)

  2013年由南京博物院、扬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苏州市考古研究所组成联合考古队进行了考古发掘。该墓葬为隋炀帝与萧后的同茔异穴墓葬,隋炀帝墓(M1)位于土墩中心,萧后墓(M2)下葬时间晚于隋炀帝墓,偏于土墩东南隅。隋炀帝墓中出土了墓志、玉器、铜器、陶器、漆器等珍贵文物近200件(套),其中“隨故煬帝墓誌”铭墓志、十三环碟躞金玉带、鎏金铜铺首是墓主人身份最直接的证据,甲骑具装俑是迄今扬州地区乃至南方地区首次发现。萧后墓随葬文物丰富,出土陶器、瓷器、铜器、漆木器、铁器、玉器等600余件(套)。通过科学的考古发掘,确认扬州曹庄隋唐墓葬为隋炀帝墓,是隋炀帝杨广与萧后的最后埋葬之地,印证了历史文献的记载,解开了千年来隋炀帝终葬之谜。曹庄隋唐墓(隋炀帝墓)入选2013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曹庄隋唐墓M1、M2全景

(右为隋炀帝墓,左为萧后墓)

隋炀帝墓出土蹀躞带

隋炀帝墓出土墓志

  黄泗浦遗址

  位于江苏省张家港市杨舍镇,遗址总面积约1.2平方千米。自2008年12月至2018年12月,由南京博物院、苏州市考古研究所和张家港博物馆联合组成考古队伍先后对遗址进行了六次考古发掘,发掘面积达8000多平方米。“黄泗浦”最早见于日本真人元开撰写于公元779年的《唐大和上东征传》中,其中比较明确地记载了鉴真和尚第六次从“黄泗浦”东渡日本的过程,不仅表明鉴真最终从黄泗浦出海,也佐证了黄泗浦在唐代即为出海港口。黄泗浦遗址诸多唐代时期遗迹的揭露和大量遗物的出土,为实证鉴真从黄泗浦东渡启航以及对外文化交流史研究提供了无可替代的考古学证据。遗址内出土诸多窑口瓷器见证了黄泗浦遗址是一处重要的贸易集散地,是海上丝绸之路一个的重要节点,为推进海上丝绸之路研究和海上丝绸之路联合申遗提供了新的重要的实物资料。黄泗浦遗址入选2018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黄泗浦遗址唐代河道出土遗物

黄泗浦唐代寺院建筑基址局部(南-北)

  下一步,江苏将有效整合全省考古机构力量,全面梳理既有考古工作成果,全力推进江苏地域文明探源研究,重点开展淮河下游、太湖北部、太湖西部、宁镇地区等区域史前文化发展进程研究,深入推动吴文化吴国形成与发展、汉代郡国城址和陵墓、六朝城市与文明、唐宋元明港口与对外交流、盐业考古等历史时期考古研究工作,实证江苏地域文明起源、形成和发展,展现江苏地域文明在多元一体中华文明形成发展中的历史贡献和独特地位。

  来源:中国江苏网

标签:
责编:王琼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read_image_看图王.jpg
信长星.png
read_image.png
受权.jpg
微信图片_20220608103224.jpg
微信图片_20220128155159.jpg

相关网站

二维码.jpg
21913916_943198.jpg
jbapp.jpg
wyjbL_副本.png
jubao.jpg
网上不良信息_00.png
动态.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