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在南京举行的第四届两岸博物馆IP授权交流论坛上,两岸博物馆负责人及文创专家分享了博物馆文创的诸多探索,共同探讨数字化技术、智能科技助力博物馆IP开发转化的模式迭代。一个共识是,在数字与科技IP资源的推动下,博物馆文创已经迈向元宇宙场景下的数字结合时代。
所谓“元宇宙场景”,是对多种数字技术融合以及开放性、互动性等特征的一个概述。在实践中,越来越多的博物馆IP正走在这条路上,与文化消费的新需求彼此促进,不断结出文化产业数字化的新鲜果实。
最早的文创产品多是“你设计,我买单”的单向交流,后来渐渐重视互动性,重视受众和消费者的意见反馈和参与感,但受限于技术,可选的方案并不太多。如今情况大为不同。前不久,数字敦煌开放素材库正式上线,这是全球第一个基于区块链的数字文化遗产开放共享平台。通过该平台,任何人不仅可以获取相关数字资源档案,而且可以在素材基础上进行再创作,并将作品上传入库,经过敦煌研究院的专业审定后,分享给更多人欣赏与使用。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和科技融合,既催生了新的文化业态、延伸了文化产业链,又集聚了大量创新人才,是朝阳产业,大有前途。”集聚在这个领域里的“创新人才”绝不仅仅是专业的设计师,事实上,大量“业余”的学者、文化爱好者、艺术创意者甚至“玩家”,既是文化的消费者,也完全可能成为文化的创作者,在数字技术和模式创新的赋能之下,他们为传统文化艺术传承创新传播提供了无限活力。
从消费和产业的角度来说,消费品升级与消费者需求及审美升级是相辅相成的,文化消费同样如此。承百代之流,会当今之变,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是取之不竭的创新宝库;现代与传统交汇、科技与文化融合,既彰显中国审美旨趣与价值观念,又表现人类对美与创造的共同追求。近年来的“自信中国风”不仅培育了庞大的国潮市场,也发掘培育着一批又一批有鉴赏力,从而有创造力的“受众”。因此,旧的单向的文创与消费模式必然会渐渐落伍,同时催生更多注重开放性、参与性,能够调动受众积极性与创造力的新模式。
线上的江宁织造博物馆,可以让观众在线选择“皮肤”和角色,比如以林黛玉、薛宝钗或者其他人物的身份进去,“角色”不同,在参观博物馆时,会有一些不同的互动项目,这样交互体验感会更好。杭州的万事利丝绸文化博物馆,则让游客把喜欢的文创IP进行丝巾、T恤、服装面料实时设计生产,增强交互体验,凭借人工智能设计平台“西湖一号”的超强算力,可以为全世界76亿人每人设计10万条丝巾不重复。
南京有丰富的传统文化资源和博物馆IP资源,也不乏文化科技的“好牌”。中国(南京)文化科技融交会自2018年以来已连续举办五届,为我市文化科技深度融合发展积蓄了蓬勃力量。期待南京的文博产业不断守正创新,将文化IP与数字科技、新媒体艺术进行跨界融合,探索文创出新的更多可能,化优势为胜势,以“开放”实现“破圈”。
来源:南京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