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剧场里,铺展回味悠长的南京风俗画卷
2023/04/03 14:25  

  “我们三个从小一起在民生巷11号长大,谁也不能把我们分开!”“我哪儿也不去!记住,要死,我们仨也死在民生巷!”昨晚,话剧《民生巷11号——之二》在星空剧场上演。作为首届全国小剧场戏剧“紫金杯”优秀剧目展演的开幕剧目,这部蕴含南京记忆、饱含南京味道的现实题材原创话剧收获了专家和观众热烈的掌声。

  续篇上演,民生巷11号的故事回味悠长

  2014年,南京市话剧团、南京市艺术研究院合作创排的《民生巷11号》大获成功,他们再度合作打造的《民生巷11号——之二》,是2021年度江苏艺术基金资助项目、2022年江苏省舞台艺术精品创作扶持工程重点投入剧目。

  作为续篇,《民生巷11号——之二》在第一部的基础上,增加了新的人物,铺陈新的故事情节,对主题立意深入挖掘。故事主线从第一部中老宅的“拆”与“不拆”,转化为第二部的“旧房改造”和“抱团养老”,展现了城市发展理念的更新。第二部中,马国庆、肖国庆、于国庆从小一起生活在南京城南的一座老宅里。旧小区进行民生工程改造,老宅要被重新修缮,三个“国庆”聚在一起,为如何装修以及养老问题争论不休,产生了许多的冲突和笑料。

  昨晚的观众很多都是《民生巷11号》的粉丝,时隔几年在舞台上再次看到熟悉的人物、熟悉的民生巷,让他们激动又感慨。《中国戏剧》原主编姜志涛此前在南京和北京都看过《民生巷11号》的演出,深深被感动,“非常高兴看到续篇,这台戏延续了原有的风格。”在陕西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副院长穆海亮看来,第二部就像一幅风俗画卷,将南京的厚重历史与人文底蕴凝结于世俗的市井风情中,让人回味悠长。

  朴实真实,小剧场里沉浸“进入”城南老宅

  朴实、平实、真实,是专家和观众对《民生巷11号——之二》最深刻的印象。

  这部剧没有激烈的戏剧冲突,没有特别尖锐的矛盾,没有大喜大悲,没有撕心裂肺。舞台上,剧中人在吃饭、在下棋、在斗嘴、在扎花灯、在读日记……平淡得仿佛观众身边每一个日常。而小剧场观演几乎零距离的表达形式,使每位观众可以化身为民生巷11号的普通一员,“进入”南京城南这座老宅的市井生活中,观众仿佛不是在观看别人的经历,而是在体验自己的生活。

  “平实的故事,平淡的场面,温情的回忆,淡淡的忧伤,这部作品让人隐约品出了契诃夫的些许味道。契诃夫向来反对那种貌似激烈的‘舞台效果’,而追求一种自然平实的戏剧氛围。”穆海亮表示,“淡化情节,弱化冲突,以非戏剧的戏剧结构营造悄无声息的生活流,是《民生巷11号——之二》在叙事方面的鲜明特征。”

  而剧中人物几十年的记忆碎片,更是生动呈现了老南京人的生活方式与风俗习惯,折射出了城市文化底蕴与风土人情,让观众在感受喜怒哀乐、真情温度的同时,引发对生活对人生的思考与感悟。

  演技精湛,三位老戏骨就是三个“国庆”

  在《民生巷11号——之二》中饰演三个“国庆”的马小宁、肖明、于东江,都是具有40多年话剧舞台经验的老戏骨,现已退休。这次重返舞台,他们仍然一丝不苟、兢兢业业。动作一次次细抠、台词一遍遍锤炼,表现出老艺术家高尚的职业操守和孜孜不倦的艺术追求。

  耿直中带点憨厚的马国庆、患上阿尔茨海默病的肖国庆、“文艺老年”于国庆,在剧中,三个性格迥异的“南京老杆子”被他们栩栩如生地演绎出来。他们的表演如此生动,让姜志涛大赞:“三位老演员,演技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没有表演痕迹。”

  在演出结束后的“演后谈”环节,老戏骨们一开口就让人震撼。“我们三个从小一起在民生巷11号长大,谁也不能把我们分开!”于东江谈到剧中让自己印象深刻的台词,立即又加了一句:“我们三个从小一起在南京市话剧团长大,谁也不能把我们分开!”舞台上,于东江哽咽了,眼角泛起了泪花;舞台下,观众们感动了,红着眼眶鼓起了掌。

  来源:南京日报

标签:
责编:王琼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read_image_看图王.jpg
信长星.png
read_image.png
受权.jpg
微信图片_20220608103224.jpg
微信图片_20220128155159.jpg

相关网站

二维码.jpg
21913916_943198.jpg
jbapp.jpg
wyjbL_副本.png
jubao.jpg
网上不良信息_00.png
动态.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