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体育运动底蕴深、人气旺——“老”运动,玩出“新”活力
2023/07/14 16:30  

  村BA火了一年,也让我们看到了汹涌的民间体育热情。不仅是足球、篮球,“天上飞”的风筝、“地上练”的石锁、“空中抖”的空竹、“水里游”的龙舟、“晨光里”的太极拳、“台上弈”的中国象棋………在江苏,一项项融合韧性、耐心、定力的传统体育运动随处可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手指间、在肩膀上、在脚步中代代相传。

  每一项传统的体育运动,都是一项文化的“活”的记忆。如何保护好、挖掘好、运用好中华传统体育运动?有的人把爱好变成了事业,致力于让传统运动蕴含的隽永文脉留存并延伸;有的人愿意做一粒“种子”,让传统运动点亮更多人的健康和梦想;有的人则通过自己的身体力行,让中华优秀的传统运动得以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健身健心,从古到今“有意思”

  一个月前,丹麦凡岛国际风筝节上,来自南通的板鹞风筝让不少国际风筝达人连连惊呼,这种风筝以六角形为基础,采用星式结构造型,升到空中还会发出悦耳的声音。

  南通板鹞传承人、如皋市风筝协会会长杨志兵正是这次把板鹞带到丹麦的人。今年43岁的杨志兵从小在“中国风筝之乡”如皋市长江镇长大,在他的记忆中,村子里的老人们,或多或少掌握制作或画风筝的技艺,自己跟在一旁看,耳濡目染。20多岁起,他就决定把制作南通板鹞风筝作为自己的一项事业。

  传承千年的风筝,以北京、天津、潍坊、南通四大产地最具代表性。据传宋人将先人的风筝予以改造,加上了发音可控、传音悠长的哨口。在北宋年间,这种特色技艺被传承到南通,保留至今,成为风筝界著名的南通板鹞。

  扎、糊、绘、放,是风筝的四大基本功,但制作会发声的南通板鹞还要再加一步:用葫芦壳或竹筒“雕”哨口。“一米长的风筝大概需要七八十个哨口,每人每天最多能做出20个成品哨口,加上前后步骤,差不多一个月才能完工。”杨志兵说,更大的风筝有一两百个哨口,哨口的排序讲究,分高低音,也分主音和辅音,不同的哨口安装方法也不尽相同,且上下左右的哨口还要整齐排列,用线穿起来。如果考虑到放飞的风力,在哨口制作选材上,还要仔细考量……人们都把南通板鹞誉为“空中交响乐”,却不知道这美妙的声音背后,有精心设计的一套套“密码”。

  杨志兵在丹麦凡岛国际风筝节上向外国孩子们介绍南通板鹞

  “二郎担山”“喜鹊登梅”“雪花盖顶”……70多岁的王道泉走到哪里,都会随身携带他的“宝贝”石锁。这个重达百斤以上的大家伙,在他的手中却如行云流水,一套套硬核功夫向人们展示着省级非遗运动的独特魅力。

  年轻时,王道泉身体瘦弱,为强身健体,他玩起了父亲的石锁。从最初只能练40斤的石锁,一直练到130斤,一练就是50年。

  无论是年轻时修治秦淮河,还是参与“9424”梅山钢铁厂建设,石锁与他形影不离。每当休息时,拿出石锁练几手,他很快成为同事们的中心。1999年退休之后,石锁彻底占据了王道泉的生活重心,“上世纪90年代,随着各种健身器材的出现,健身方法越来越多,练石锁的人一度少了,我想我必须把老祖宗发明的这项运动传承下去。”

  2004年,王道泉成立江宁区石锁协会。他不仅跑遍全国切磋技艺,还把上海等地的石锁大师请到江苏来。他的身边,集聚的人越来越多,热爱的种子由此种下。

  2009年起,王道泉发起了秣陵杯全国石锁邀请赛,这项赛事落户南京江宁,迄今已连续举办多年,最多时有1300多位来自全国的石锁大师参赛。2014年,由王道泉参与编著的《江苏石锁》一书出版,书中详细记录了石锁运动在江苏的悠久历史,以及石锁的技法、动作、套路、规则等。

  “现在玩石锁的人越来越多了,全省民间练习石锁的人至少有一两万。”王道泉一脸骄傲。

  王道泉表演石锁旧照

  6月23日,正值端午假期,宜兴丁蜀镇青龙河广场隔着好远都能听见水面上传来阵阵整齐嘹亮的号子——当天,2023年宜兴市第二届全民龙舟竞渡赛在此开桨。

  龙舟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五月初五划龙舟,亦被赋予了纪念屈原之意。江苏地处江南,水网密布,划龙舟不仅是一项端午习俗,更是一项因团队协作、培养毅力而广受人们喜爱的健身运动。

  宜兴市比赛当天,杨巷队、高塍队和丁蜀队获得前三名。“这3支队伍平均年龄分别是55岁、42岁和17岁,这也反映出我们各个年龄段都有喜欢划龙舟的人。”今年27岁的刘石,原本练习田径,在校园与龙舟结缘后,如今成为宜兴炫宇风暴俱乐部一名龙舟教练,负责10余支宜兴乡镇龙舟队的训练。

  “宜兴这里龙舟氛围很好,像丁蜀、高塍等地,一个镇子就可以拿出好几支龙舟队,有的乡镇在组建龙舟队时一下就有30多个人抢着报名。”刘石一天的教练工作也因此被排得满满的。

  从陆地练习摆臂动作,到下水划1桨、划2桨……再到2个人、4个人、6个人……团结,是龙舟这项运动最大的魅力。“这是一项让人发生神奇改变的运动!”刘石说,他的队伍里多是70后、80后,身份各不相同,有公务员、农家乐店主、汽修工、教师,但大家的目标格外一致,他眼看着胖胖的队员,两个半月下来瘦了20多斤;平时下班习惯应酬喝酒的队员,推掉了所有饭局按时来训练。这期间,队员们的体能练好了,连性格都变得开朗了。“大家在一起捍卫的是自己的热爱,更是团队的荣誉。”他说。

  在2023年宜兴市第二届全民龙舟竞渡赛上,场上平均年龄最大的杨巷队获得第一名

  从“徒”到“师”,传统项目始终炽热

  “每天抖抖嗡,挺好!”在江淮官话中,“抖嗡”就是空竹。元末施耐庵《水浒传》中就有记述民间艺人表演胡敲(即空竹)的情景。明清,空竹在江苏盛行,从春节民俗,日渐成为一项“民间百艺”。今天,空竹和太极拳、健身气功一样,在百姓健身圈中占有一席之地。

  2006年底,在扬州经营一家复印店的刘荣根受颈肩疾病折磨,碰巧正在练空竹的爱人把他领进了空竹“大门”,之后他不仅“练”好了自己的病,还成为了一名空竹大师。

  迷上空竹后,刘荣根外出拜访名师益友、走南闯北参加各种赛事,还把竞技项目空竹(球)带回了扬州。原来他所在的梅岭街道漕河社区只有几个人玩空竹,慢慢地发展出了一支队伍,2014年,他发起成立了扬州市空竹协会。漕河也成了扬州空竹爱好者的据点,这里的漕河空竹(球)培训基地,是扬州市政府牵头打造的专用于空竹训练的规范场地,在国内都不多见。

  每天,市民在此经过,都能看到像刘荣根这样的空竹爱好者一气呵成练套路动作。

  今年66岁的赵安银就是刘荣根的得意门生之一。4年前,她在家附近的广场上看人玩空竹,就自己拿过来玩玩,没想到上了手,经人介绍,就成了刘荣根的徒弟。

  “我每天早上送完外孙女上学,就过来玩,玩得很开心,多晚都不愿意走。”退休前是车工的赵安银,没想到自己的晚年生活在照顾孙辈、买菜烧饭之余,还能因为空竹,变得如此充实且丰富多彩。

  “刚开始练的时候,空竹总掉下来,有时候还会打到手,但我就是喜欢,就坚持了下来,越玩越有自信。”在师傅的规范指点下,赵安银少走了不少弯路,她没想到短短几年内,自己就在比赛中拿了奖。

  练习空竹,每天一身汗,让赵安银感觉身心轻松,人老心不老,始终有活力,如今她也“客串”起了空竹老师。几个月前,骑车去练空竹的路上,一个路人看到她车座上的空竹,便上前搭话。几天之后,他就来到漕河空竹(球)培训基地,成了赵安银的学生,类似的情况在赵安银生活中并不少见。每每去“抖抖嗡”,她都习惯多带上2—3个空竹。“如果有人过来看,人家感兴趣,我就让他们拿起来玩,不少人就是在好奇中喜欢上了空竹运动。”

  从师到徒,薪火相传,中华传统的体育运动,因此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

  暑假到了,常熟理工学院龙舟队的同学们集结在昆承湖畔进行集训。这支校龙舟队,曾多次在省市各级比赛中取得佳绩,也是江苏省高校龙舟队中的佼佼者。“我们的队员都是非体育专业出身,绝大多数是龙舟‘小白’,因为校队的名气,每年都有不少新生慕名而来,比赛中那种同舟共济、奋楫争先的状态吸引着大家。”常熟理工学院龙舟队教练周建凡说。

  “在龙舟赛道上度过大学时光,既是对传统文化的一种传承,也是对自己的滋养、对团队精神的培养。”让周建凡欣慰的是,不少学生毕业后,成为了龙舟运动的推广者、传播者。

  3年前从这里毕业的邢新想就是其中之一。这位本科学习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的95后,跟随校龙舟队参加了中华龙舟大赛、江苏省运会等比赛,毕业后,他成为了从事电商工作的“新常熟人”,也同步“解锁”了另一种身份——常熟虞山龙舟队教练,他的队伍中有30位队员。

  “划龙舟,你会发现,多年后我怀念的不是龙舟,而是曾经在一起划龙舟的兄弟。”从学校开始,邢新想就总把这句话挂嘴边。在克服疲劳过程中,不断养成自律的品格,同时更明白团结的力量——这是他对龙舟运动的体会,现在他把它传递给队员们。

  “龙舟一旦划上了,是真的放不下。”今年,邢新想成功吸引了3位优秀的校队学弟毕业后加入了自己的队伍,给龙舟运动注入了新的活力。

  创新传承,“老”运动也要年轻化

  老祖宗传下来的这么有意思的体育运动,感兴趣的年轻人越来越少了——采访中,也有一些传统运动的传承人为此感到担忧。想要把“接力棒”传到年轻一代手中,“老”运动怎样才能年轻化?

  前几天,一位刚刚高考完的准大学生走进了杨志兵的工作室,他是杨志兵的徒弟。十几年前,杨志兵在如皋市长江镇永平小学开设风筝制作兴趣班,给孩子们传授南通板鹞的制作技艺时,这位徒弟是班上的学生,小学毕业后,他继续跟着杨老师学扎风筝,现在已可以独立制作完整的作品了,这让杨志兵感到很欣慰。

  “空竹分为单轮、双轮和异形三类,有抖、拉、提、捞、抛、跳、推、盘等基本动作……”在扬州市朱自清小学、扬州平山实验小学等多个小学校园里,刘荣根和扬州市空竹协会的老师们,会定期给孩子们进行空竹运动的知识讲授和培训。为了安全,学生们在校玩的都是橡皮制的双轮空竹。作为空竹传承人,刘荣根说,如果能够由此在孩子们心中种下喜欢空竹运动的种子,那他们的付出就是值得的。

  如何把传统运动的魅力及其背后的历史文化,留在年轻人心中?去年,在南京市江宁区委宣传部、文旅局和秣陵街道的支持下,由王道泉任总策划、南京市石锁协会会长高容安指导建设的殷巷石锁传承体验中心正式亮相。

  南宋岳飞抗金期间,部队常驻江宁,将士们锻炼身体的石锁从军营传到民间。到清乾隆年间,大侠甘凤池家居陶吴甘村,前往南京必经殷巷,便在这里开馆收徒,教习石锁——在石锁传承体验中心,王道泉脑海里这段熟悉的历史终于能够形象地展现在更多人面前。同时,这里还展出了江苏省13个设区市各自的石锁文化,以及明清时期的珍贵石锁文物。紧挨着传承体验中心,是南京市石锁协会和石锁训练基地。集展览、体验、训练于一体的传承体验中心,让跨越百年的石锁运动露出了隐匿许久的光芒。

  邢新想所在的常熟大湖甸龙舟基地位于虞山脚下,这里曾经诞生过虞山琴派、虞山画派,为何不把龙舟也打造成一张文化“名片”?2020年,一座龙舟馆在这里落地,宋代水神李王的传说、龙舟非遗传承的印记、龙舟竞渡的民俗在这里被充分展示,并通过技术手段与观众实现交互,龙舟馆成了乡村文旅融合的新景点。

  传统运动的边界在哪里?2017年,杨志兵辞去原有的工作,一心扑在风筝上。短视频走红后,他把自己用葫芦壳雕哨口、给风筝穿线等制作过程拍成了一个个小视频,给南通板鹞充值“流量”。这几年,他还敏锐地发现,DIY体验在年轻人中走俏,“通过DIY风筝制作,吸引更多年轻人参与进来,这对传承风筝文化,是一个不错的机会。”他为此研究出了风筝扎、糊、绘、放六角风筝材料包,以好上手的小型简易风筝制作,汇聚更多年轻人的目光。

  近年来,桨板、赛艇、皮划艇等水上运动在年轻群体中颇具人气,作为龙舟高手,刘石和邢新想也主动尝试,但这些新兴运动是否会对传统运动造成冲击?刘石、邢新想给出的答案是否定的。“龙舟少则10人,多则20余人,它体现的是团队精神和包容性,这是个人项目所不具备的。”刘石认为,不必把传统项目和新兴体育运动对立起来,相反,拥抱新兴运动,借鉴其长处,也是传统体育运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一个突破口。

  来源:新华日报

标签:
责编:王琼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read_image_看图王.jpg
信长星.png
read_image.png
受权.jpg
微信图片_20220608103224.jpg
微信图片_20220128155159.jpg

相关网站

二维码.jpg
21913916_943198.jpg
jbapp.jpg
wyjbL_副本.png
jubao.jpg
网上不良信息_00.png
动态.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