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汇点讯 江苏省连云港市连云区高公岛街道位于连云港市最东端后云台山东麓、黄海之滨,三面环山一面向海,总面积10.9平方公里,海岸线总长10公里,下辖三个行政村,海洋资源丰富。街道90%以上居民从事紫菜相关产业,养殖面积10余万亩,紫菜加工企业43家,紫菜一次生产线75条,是全国闻名的“紫菜之乡”。
十几年前,高公岛还是个靠捕捞为主的传统渔乡,现如今,这里建成了“全国文明村”“全国美丽宜居村庄”“全国美丽乡村示范村”“全国100个特色村”“国家森林乡村”“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这巨变要从一张小小的紫菜说起——
地处连云港的江苏海洋大学自2014年起,先后派出董志国、房耀维、高焕、周伟4位博士参加江苏省科技镇长团,对口帮扶高公岛街道,指导紫菜产业因地制宜科学发展,连续9年未间断,走出了一条“从一产到全产业链融合,从增产增收到提质增效”的转型升级绿色可持续发展之路。9年来,他们为街道引荐100余名专家教授指导紫菜产业发展,引入科技资金近千万元,引进紫菜养殖新品种、不断改进紫菜深加工工艺,帮助10余家企业完成了江苏省农业科技型企业的申报工作,实现经济效益数十亿元,高公岛居民年人均收入翻一番,超过10万元。
转型:从单一到多元,紫菜养殖效益剧增
靠山吃山,靠海吃海。传统的高公岛居民以捕鱼为生,但随着海洋渔业资源的逐渐萎缩,居民生活陷入困境。21世纪初,高公岛居民开始尝试养鱼、养羊栖菜、修渔船,致富的路上一次次努力一次次失败后,在当地党员干部的带领下,开始尝试适合当地海域环境的新产业——紫菜养殖。
2014年之前,高公岛养殖紫菜以条斑紫菜为主,而且每年只能在10月到次年4月间养殖,其余大部分时间,海域处于闲置状态。单一的养殖品种容易种质退化,抵御风险能力低,一旦遭遇天气变化或病害,养殖户损失巨大。“为了从根本上改变渔民减产减收的现状,就要增加养殖品种,提高产量。”董志国到高公岛挂职不久就另辟蹊径,发动部分同事和高公岛养殖大户赴宁波、象山等地调研,并走访33家沿海企业,为渔民引进了江蓠、坛紫菜等收割方便且有较高经济价值的藻类。江蓠生长期为5月至8月,这段时间恰好填补了海上养殖的空闲期,提高了海洋资源的利用效率,紫菜养殖亩产值提高2000多元,让以前干半年歇半年的渔民大忙的时间多了,腰包也鼓了。“自从董书记来了以后,俺们一年到头都闲不住。”2015年4月,养殖户胡森林投放了江蓠,8月份收,紧接着试种坛紫菜,280亩养殖面积当年纯收入增加近20万元。
从那以后,紫菜新品种引进、新品系研发的“接力棒”从未中断。挂职期间,博士们没有了寒暑假,节假日几乎都是和渔民一起在海上度过的。他们还请来了后援团——来自本校和大连、上海等兄弟高校的同事、同行,给渔民开讲座,办培训班,从如何根据海水温度来育苗,精准投放江蓠、坛紫菜,到条斑紫菜的病害防治措施,一一讲解。
2020年,周伟博士接过“接力棒”,来到高公岛继续开展养殖新模式和新方法的技术转换。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紫菜销售供大于求,价格上不去,育苗养殖加工亏损严重。周伟积极联系学校同事、“紫菜教授”李信书,为养殖户传授育苗、养殖、管理经验,指导养殖户科学避开天气影响、合理控制养殖密度,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每年清明到国庆,是紫菜育苗的关键时期,这半年是科技镇长团的博士们最忙的季节,从学校到养殖基地几十公里,他们常常早出晚归,有时甚至连续几天回不了家,一身海腥味,两脚沾满泥。多年来,他们选育条斑紫菜新品系十余种,连续多年在养殖企业应用,每年推广面积达20多万亩,创造经济效益逾亿元;引进了龙须菜“鲁龙1号”和配套栽培管理技术,示范养殖产量稳定长速快,2021年实现直接经济效益114.1万元,具有极高的推广价值。
普普通通一张紫菜,让高公岛的渔民彻底摘掉了穷帽子,家家户户添置了轿车,在市区买了新房子,紫菜产业也在高公岛开花结果,成了支柱产业、富民产业。截至2021年,街道有紫菜养殖户268户,年产成品紫菜7.2亿张,产值约10亿元,产品远销日本、韩国、俄罗斯及东南亚等地区。
融合:从一产到二三产 打造最美特色小镇
老百姓的钱袋子鼓起来了,没想到一个又一个困难接踵而至。随着紫菜养殖效益不断提升,养殖户的数量、紫菜产量也随之逐年增加,紫菜销路难的问题逐渐显现。养殖密度过大,海域承载力有限,紫菜发病率也逐渐上升。
董志国、房耀维、高焕、周伟4位博士持续不断引导渔民科学养殖紫菜的同时,鼓励当地大力发展紫菜深加工产业,不断改进加工工艺、扩大产品种类,开发新产品,加快推进集科学化养殖、新品系研发、产品深加工、多元化销售为一体的紫菜产业园建设,帮助高公岛街道打造产业“特而强”形态“小而美”的紫菜特色小镇。
传统海苔加工工艺中需要加入较多糖类,提高黏合度,改善口感,但糖多不利于健康。为此高焕博士邀请了学校同事王灵昭团队联合开展技术公关,研发减糖技术,形成了一套低糖、低热量夹心海苔的生产工艺,开发出10种健康风味型海苔系列产品,帮助企业获批发明专利1件,截至2021年,仅连云港顺驿紫菜加工有限公司一家企业销售利润就新增325万元,新增就业人数10人。
紫菜一次加工质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生产工艺的精细化程度。周伟在加工一线调研发现,生产线普遍存在异物筛选效率低、颗粒物不易清洗、紫菜片张不均匀、热利用不充分等问题,于是他邀请专家对加工设备进行了改造升级,配套开发了“一种旋盘式紫菜异物选别机”,彻底清除紫菜表面固体颗粒物等杂质,整体优化了加工环境,使得加工出来的紫菜更加均匀,热利用提供了15.8%。
高公岛因“因岛得名,因海而兴”,蓝天碧海青山绿水的环境优势,赋予高公岛大力发展海洋文旅的自然禀赋。近年来,为促进高公岛渔业产业融合发展和水产养殖业绿色高质量发展,周伟博士组织编撰了《连云区海洋休闲渔业发展规划(2022-2030)》,大力发展特色民宿、休闲渔业、乡村旅游,宣传民俗文化,开辟“高公岛→紫菜垂钓区→前三岛海钓→岛礁观光→体验拉网捕鱼→海鲜一条街/大排档”和“羊山岛→西连岛→鸽岛→东连岛→竹岛”的休闲游专线。针对三村一街道,重点打造民俗体验二日游,带动渔民转型就业,支持街道产业园建设,高公岛成了名副其实的最美紫菜特色小镇。“吃在渔家、住在渔家、乐在渔家”的渔家乐休闲项目,使高公岛成了“来了不想走,走了还想来”的远近闻名的乡村旅游目的地、网红打卡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从愿景变成了现实。
升级:从增产到提质 建设绿色生态渔乡
作为全国最大的条斑紫菜生产基地,高公岛曾经一度面临规模化养殖密度过大,海域承载力超负荷的困境,加之受工业企业发展影响,紫菜病害多发质量下降。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生态环境保护功在当下利在千秋,造福子孙,发展紫菜产业绝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9年来,四任科技镇长始终秉持共同的理念,一边持续不断解决紫菜病害以及养殖带来的环境问题,一边多方呼吁,反复沟通,引导紫菜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如今,高公岛街道以退为进,坚持生态优先,由规模化养殖转向低密度高质量绿色养殖,养殖户逐步退出近岸滩涂。
董志国以“政府+院校+企业”的联合增效模式,实施了大型海藻养殖生态修复项目,针对高公岛海域水体富营养化问题开展系列研究,人工养殖江蓠、坛紫菜、海带,养殖面积3000余亩,投入资金500余万元。海带、江蓠、坛紫菜等大型海藻生长需要从海洋环境中吸收氮和磷等成分,从而防止海洋过度富营养化,有效降低近海工业企业发展对海洋生态环境的影响,实现保护海洋生态系统和生物资源的目的。
每年紫菜采收完成,网帘上残留附着藻类很难直接清洁干净,自然发酵两三个月,滋生大量蝇虫,臭味扑鼻,严重影响群众生活和周边环境。常年从事微生物与酶研究的房耀维博士组织校内专家教授开发了一种微生物发酵剂,利用生态清洁技术将网帘处理时间缩短为十天,有效缓解了环境污染难题。
高公岛海域的紫菜养殖多采用插杆式养殖的方法。传统的养殖插杆由于生物污附严重、清洗难度大,利用率低损耗高。高焕博士联合苏州一家企业,共同研发了一种防生物污附涂料,防污效果可达89%以上,有效解决了筏架生物污附问题,提高了筏架使用效率、降低了养殖成本和人力的投入。
2021年,周伟博士引进长牡蛎新品种,与中萱(连云港)食品有限公司共同申报了江苏省科技厅苏北科技专项,开展“连云港海域贝藻间养关键技术开发及集成”研究,为企业充实研发资金,建立了“贝藻间养”的养殖管理新模式,示范养殖后取得良好效果,不仅实现经济效益319万元,而且地域适宜性强,具有良好的固碳效应。周伟将进一步协助企业扩大推广范围,打造典型示范区,为未来区域内拓展增汇途径、推动“碳中和”和产业链绿色发展打下基础。
“董志国、高焕、房耀维、周伟4位博士教授只是江苏海洋大学中青年骨干教师队伍中的普通一员,他们在服务区域海洋经济发展的大潮中,勇立潮头、勇毅前行,发扬奋斗精神、改革创新精神,形成新经验、贡献新方案,为乡村振兴和沿海高质发展努力提供更多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真正把论文写在了大海上。”江苏海洋大学党委书记王自力表示。
通讯员 陈晓艳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叶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