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0日,南京启动2023年“长江江豚保护主题月”,保护月以“精准保护江豚,助力绿色发展”为主题,为期1个月,至11月20日结束。其间,南京将持续开展江豚公益跑、全民寻豚、生态影像展等活动,扩大江豚保护“朋友圈”,邀请更多人共同守护主城可见的约62头江豚。今年南京江豚保护的一大亮点是应用“5G 无人机+声呐联动”的智慧监测管理体系,更精准及时地检测江豚保护实况。
江豚保护用上“高科技”
最新调查结果显示,南京长江江豚省级自然保护区内生活着约62头江豚,调查队一年内还观测到幼豚11头次,说明南京长江江豚种群发展潜力良好。长江南京段江豚数量占干流长江江豚总数量的10.4%,是整个长江干流江豚分布密度较高的江段之一,江豚数量约为长江江苏段江豚总数的一半。目前南京江豚的数量较2017年的约50头江豚数量相比,增长了24%,年均增长率4.4%。
南京长江江豚省级自然保护区管理站副站长张俊介绍,长江大保护战略实施以来,特别是“十年禁渔”后,人们观察到长江江豚的频次在增加,但还需要不断完善江豚监测救护体系。如今,保护区监测救护更趋智慧,健全完善首个长江干流江豚原地应急救护体系——南京江豚保护智慧监测管理体系,实现重点水域江豚的有效救护与精准监测。
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副研究员梅志刚是该智慧监测管理体系的研发应用相关负责人,他告诉记者,该体系研发始于2019年,经过4年的试点和数据积累,目前智慧化检测系统已较为成熟。该体系分智慧监测、智能识别、智能管理三个模块,平均每6.4秒传回一次声呐数据。在此基础上,该系统使用无人机传输技术,来回自动巡航,捕捉江豚影像,协助江豚保护者更准确地识别江豚数量和位置,并更快完成危险预警。
“每月都是江豚保护月”
“作为整个长江流域唯一在城区中心江段能够近距离观赏到长江江豚自然群体的大城市,南京基本实现了江豚天天见!”南京市绿化园林局一级调研员张瑞忠告诉记者,近年,南京在浦口区三桥下、鼓楼区中山码头、江宁区新济洲等6个监测点位考察江豚活动情况。“不仅是本月,每月都是江豚保护月,要将江豚保护日常化。”南京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杨光说。
江豚保护月启动现场展陈了2023年南京长江江豚生态影像大赛的获奖作品,还首发了《中国国家地理》江豚观测地图,为公众参与观测江豚提供便利,有助于激发全民科学观测江豚的热情活动。南京长江江豚呈聚集性分布,主要分布在潜洲、大胜关长江大桥和子汇洲附近水域。秋季是较容易观测到江豚的季节,清晨至中午之前、下午临近傍晚时分,漫步于鼓楼区的电厂旧址公园、“江豚观赏地”雕塑、欢乐舞台等下关滨江沿线,建邺区的鱼嘴湿地公园,都有更大的概率遇见江豚。
保护月期间,已连续举办五届的“南京江豚公益跑”将继续进行,公益跑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线下,在玄武湖公园,有3.5公里和7公里环湖跑路线;线上,在“咕咚”运动平台有江豚保护主题公益跑活动,可供全国各地的江豚保护者和跑步爱好者“打卡”。公益跑具体活动安排将通过南京市绿化园林局官微等平台发布。
此外,2023年南京长江江豚生态影像大赛已于10月12日已完成优秀作品评选,保护月期间,南京在下关滨江欢乐舞台、玄武湖公园举行获奖作品摄影展。11月4日,南京还将开展“同步观测,全民寻豚”活动,市民代表、志愿者和生态摄影师将化身“江豚观察员”,在江豚活动集中的12个观测点开展为期一天的观测。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刘春
图片来自受访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