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炎夏日,穿梭在扬州城的千年古巷,在历史光影中感受“扬州慢”的氛围;在南京,从线上火到线下的“城市漫步”成年轻人社交新方式……抛弃传统跟团游,也不当“旅游特种兵”,漫无目的地走遍大街小巷,感受地道城市风情——这样的“城市漫游”近来正成为年轻人出游的首选。
“城市漫游”的概念起源于欧洲,最初是由讲解人员带领游客在城市进行徒步观光体验,后演变出自发组织、不固定路线等多种方式。与传统“刷景点”不同,城市漫步注重慢节奏、沉浸式、轻量化,深入城市的肌理,体验城市的历史人文景观,找回正在消失的“附近”,让人与城市的连接更加紧密。像我省不少城市本身旅游资源丰富,城市肌理复杂、古今对比多、基建较完善,也都成为城市漫步的热门“光顾对象”。
“城市漫步”为什么这么火?这与人们特别是年轻人心态的转变息息相关。有学者曾提出“悬浮”的概念,将当代社会比喻为高速行驶的列车,随着车速持续加快像要渐渐飞离地面,人们的心态也愈发“悬浮”。越来越多的人疲倦于“悬浮”的工作与生活,渴望通过旅行得到舒缓,而城市漫步正是这样的一种尝试。不受限制、不被定义,没有太强的目的性,但又比普通的逛街、轧马路多了些对文化体验的追求,参与者主动融入生活、观察周遭世界,在探索城市的过程中找回好奇心和对生活的热情,这种“微旅游”,也契合了当下人们对于“松弛感”的追求,以及不断求新求变的文旅期待。
对城市来说,“微旅游”的风靡,也是再塑城市文化品牌、创新文旅业态的宝贵契机。一座城市的文旅产品犹如一道大餐,有标志性的“大菜硬菜”,也有小而美的“特色菜”“本帮菜”。城市漫游者往往会避开千篇一律的“打卡点”,发掘那些比较小众的地点和路线,在视频平台上,有不少“城市漫步”系列作品,对一些城市进行小众化、微观化的解读,有些地点连本地人都“直呼内行”;还有人将“漫游”与运动、美食等其他元素相结合,从在地生活中重新发掘城市生机。城市完全可以立足自身特色,开发各类文化主题的城市漫步旅游产品,打造“像本地人一样生活”的文旅氛围,将“游客”变为“常客”。
面对暑假这个火爆的旅游时段,不少城市渴望借着城市漫游的风潮,在文旅市场实现快速增长,但与此同时也发现,如城市漫游这种“微旅游”,似乎只是一个“慢变量”,很难“挣快钱”。在个别城市,收费的漫步项目开始出现,被博主吐槽“当街溜子都要收费了”,其中大部分组织者并非旅游从业者。从现实情况看,城市漫游更加重视细节呈现和个人体验,也更考验一座城市的友善度、包容度、综合服务能力等。积极引导、突出特色、做好服务,当一座城市以各种渠道在人们心中树立好的口碑,城市自身的资源禀赋也必然能得到更充分的挖掘和转化。
将“微旅游”转化为经济发展的“新增量”,转化为城市文旅的“新名片”,不仅是经济发展问题,也是一个关乎社会治理、城市规划、人居环境等的系统性问题。将城市打造成“诗和远方”绝非易事,但它同时也是文旅行业升级换代的契机。当那些被简单粗暴复制而来的“网红地”越来越少,“仅此一家”的文化体验遍地开花;当城市愿意为漫步者做好绣花功夫,将保护传统与城市更新相结合,其成果终将超越文旅的范畴,反哺城市和身在其中的每一个人。
(陈立民 汤剑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