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是第一批主题教育取得预期效果的关键时期,一系列必要的总结评估工作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在这一过程中,少数地方和部门出现“应付式调研”苗头,只求“交卷”完成任务。如此调研背离了调研初衷,对推进实际工作成效不彰,值得警惕。
半月谈记者近期走访发现的几个案例,颇具代表性:有领导干部坦言,他们调研的终点是“将报告交上去,完成任务”。一名干部说,每个处室都承担着调研任务,除了领导的,还有自己的,“各部门的调研报告汇总上交后,将会是一个很大的数字,这些报告能发挥多少作用确实存在疑问”。“交卷式调研”只看重纸上的成果,到头来调研成果一大片,基层巴望解决的问题却没有下文,最后演变成“认认真真走过场”的形式主义,这种调研实在要不得。
分析“交卷式调研”产生的原因,至少有以下几种情况:有的是一开始就把调研当成了事务性工作,没有从根本上认识到调研对于工作的重要意义,调而不研、研而不实,囫囵吞枣写个报告;有的是调研前不认真准备,缺乏周全详实的调研方案和调研目标,被动开展调研,满足于完成上级的指示安排和领导部署,走一步看一步,想一出是一出;有的是认为调研“费时费力”,在本职工作都做不完、做不好的情况下,又多出了调研的任务,干脆打起了退堂鼓,勉强交个材料交差了事。如此调研,求量不求质,白白耗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调查研究只是手段,解决问题才是目的。不以解决问题为目的的调研,都是假调研,是形式主义的调研。当前,改革发展稳定面临不少躲不开、绕不过的深层次矛盾,各种风险挑战、困难问题比以往更加严峻复杂,迫切需要通过调查研究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找到破解难题的办法和路径。如果调查研究不注重解决问题,仅仅是在调研报告、调研成果上搞花拳绣腿、做表面文章,以为材料一攒就轻松过关,调查研究搞了半天还是个“半拉子工程”,如此敷衍了事,不解决问题,更对不起组织和群众的信任。
做实调查研究“后半篇文章”,一方面要靠自觉,党员干部要自觉把为人民解难题、办实事作为调查研究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以真抓实干的态度和行之有效的举措,推动调研成果转化为服务群众、破解难题的“利器”。另一方面要靠约束,组织部门应当将此次调查研究与《推动领导干部能上能下规定》相结合,把基层作为提升干部素质、检验干部能力的“试金石”,将成果的运用纳入到干部年度考核之中,对运用优秀的干部及时任用,对流于形式、成效较差的干部进行调整,以考核促提升,以考核促落实。
杜绝“交卷式调研”,对于上级部门来说,要树立“不看材料看实绩”的鲜明导向。调查研究搞得好不好,不能光看调研报告写得怎么样,关键要看调查研究的实效,看调研成果的运用。只有抓实整改落实、跟进后续监督、坚持跟踪问效,形成从认识到实践到再认识的良性循环,在察实情、出实招、求实效上下功夫,才能真正把调研成果转化为推动工作的实际成效。
(魏晓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