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某高校发布通知,要求各单位和项目负责人加快预算支出进度,被一些网友质疑是“催花钱”。其实,每年都有高校发布通知要求加快预算支出进度,及时“催花钱”有助于避免报销量沉淀堆积、合理推进项目进度。因而,高校发通知催促下级单位加快预算支出进度不见得是坏事,简单将“催花钱”与“乱花钱”划等号,显然有些草率。
不过,网友的担心也不乏现实基础。比如,每次临近年底,都有一些单位通过扎堆开会、重复培训、天价采购、虚假列支、提前支付等方式“突击花钱”,有媒体曾调研部分对象发现,有2/3的培训集中在年末两个月。可不要小看突击开会等的“烧钱”效率,很多“高端会议”会议室动辄上一小时万元、住宿一天也要大几百元,加上专家费、劳务费、交通费等,一个上百人的会议,要花掉不少预算,更遑论还有一些难以量化的人力成本。
为支出而支出、花不该花的钱,“突击花钱”听起来不可思议,但在某些单位内部却有得以“自洽”的逻辑:有的存在错误认知,认为“有钱不花、过期作废”,只要不贪腐、不徇私,在制度框架内花钱当然合法合规;有的认为预算花不完可能被认为预算过高、执行不力,进而影响来年预算,甚至可能被认为是虚报预算。客观而言,这些担忧不无道理,比如一些单位采取基数预算,如果年底预算没有花完,的确可能削减来年经费。不过,种种客观原因、看似有“苦衷”的背后,还是一些作风病的突出表现,也是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变种和复发。
当下,经济总体平稳,但下行压力依然存在,各级政府都在强调过“紧日子”,更应当竭力避免“突击花钱”和财政资金的浪费性使用。针对预算支出“不力”的情况,要打消支出单位的顾虑。比如,预算制定前,有必要通过完善评估体系和明确拨款依据等方式,更科学核准数额,避免简单根据上一年度预算支出结果来制定来年预算;在预算执行后,要注意区分其原因和性质,避免简单粗暴认定为虚报预算。同时,也应该前置监督,对相关单位的预算支出情况按照季度等进行及时监督、督促,尽量防止扎堆支出等情况。在严格预算开支之外,也可以考虑在制度上予以鼓励,比如适时评估相关单位公款使用费效比,对那些节约的部门和单位给予相应奖励,以鼓励支出单位可省尽省、压减资金,树立少花钱、多办事的正确导向。(韩宗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