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交汇点记者给这条新闻刷了屏↓↓
随手看下评论↓↓
把“矮凳桥”看成“矮板凳”或“矮凳子”的有多少?
争议的背后,交汇点记者好奇的是,为什么要改成矮凳桥小区而不是别的?
交汇点记者查询资料发现,矮凳桥,是温州的老街巷之一。根据2017年温州商报的报道,它的命名相传与朱元璋相关。
相传在元末明初之际,朱元璋率军乘胜直捣温州。元兵溃不成军,四处窜逃。当天,军营大摆酒席,官兵开怀共饮。朱元璋乘着酒兴,去城外溜达一圈,随从仅为数十亲兵。不曾想,遇到数百名手持矛刀的元兵,迎面扑来。朱元璋大吃一惊,只好靠着亲兵保护,且战且退,往东而逃。没逃多远,被一条大河挡住了去路。朱元璋一时无计可施,急得跪地对天祈祷:“苍天啊,谁能救我朱元璋,愿将江山就此平分……”这时只听得对面一位白发老翁应道:“将军莫惊,且看老夫一招!”说罢,将一张小矮凳掷了过去,不偏不倚正落在河面。朱元璋正觉奇怪,只听白龙马长嘶一声,一个纵身跃进河中,后蹄在凳面上一点,又一跃落在对岸。朱元璋急忙下马拜谢,老翁早已无影无踪。为了报答老翁救命之恩,在刘基的建议下,朱元璋便在河上建造一桥,并提笔题上“矮凳桥”三字。矮凳桥一名便世代相传,沿用至今。
交汇点记者也查询到另一种说法:矮凳桥原先是一条由石条架起来的小桥,远远望去,就像一张矮凳。桥因此得名。作家林斤澜还曾以“矮凳桥”命名他的小说系列叫《矮凳桥风情》。
图为矮凳桥。孙守庄摄于1978年
“矮凳桥”原来是一个这么有文化的名字!
用历史地名来命名一个小区并不鲜见,交汇点记者的下一个疑问是,“欧洲城”与“矮凳桥小区”有怎样的牵连?记者查询了欧洲城的房产登记信息,欧洲城已批准的标准名称就是“矮凳桥小区”。在三年前(2016年)温州日报的一则报道中,记者还找到了这样一句话:“翻开红彤彤的产权证,欧洲城、温州府、中央公馆、温州中心、城市之光,这些市民熟悉的高档住宅小区终于显出了‘庐山真面目’。原来,‘欧洲城’的真名叫矮凳桥小区……”
“楼盘中广告宣传名和申报登记名有不少是不相符的。”南京房地产资深人士刘女士对交汇点记者如是说。原来,小区楼盘名存在“案名”与“备案名”的区别。所谓备案名,即是在房产管理部门申请预售证时用的正式名称,同样也是受地名办委员会办公室认可的标准地名;而案名,又叫推广名,是开发商在后期楼盘的宣传推广工作中,为了更明显突出产品特点、吸引消费者注意力,而制定一个新的项目案名。
一般楼盘在开始推广之初便会为新盘取好“艺名”,以便楼盘一面世在名称上就让人眼前一亮。因此很多业主都只知自己小区的推广名,甚至得知小区备案名时有种“住在别人小区”的感觉。
那么案名和备案名不一样,需要经过审核吗?
对此,刘女士表示,房地产广告宣传时,广告宣传的“小名”响过法律登记的“大名”,这样的现象非常普遍,已经是一个见怪不怪的“行业行为”了。这种现象之所以长期存在,在刘女士看来,是因为《广告法》里没有提到楼盘名称属于广告内容。再则,法律没有明确规定,楼盘宣传时一定要采用地名办登记并核准的楼盘名称。另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它不像门牌号,不会对老百姓的生活带来巨大的影响。如果不是这次的整治,可能大家都不会关注到这件事情上。”
一个新的问题来了,开发商自己拟定的这些名称要整改,目前该由哪个部门负责?对此,交汇点记者采访了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南京市地名办工作人员,他表示:“‘大、洋、怪、重’的地名的确影响地名的空间指位定向功能,但地名整改的本质依然是为了服务老百姓,矫枉过正,违背了整改的目的。在具体的执行上,也应该采取部门会商、专家认证、社会听证等方式充分征求各方意见,审慎对待。”
交汇点记者 朱威见习记者 徐亦丹美编 朱丹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