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是我国最早进入老龄化社会的省份之一,也是全国人口老龄化程度较高的省份。截至2021年底,全省60周岁以上老年人口1883.68万人,占常住人口比例22.15%。与广大老年人日益增长的专业化护理服务需求相比,养老护理员队伍仍存在总体数量不足、技能水平不强、薪酬待遇不高等问题。全国人大代表、南通市崇川区常青乐龄老年护理院护理人员李楠楠,今年两会带来了一份“关于进一步打通医养结合养老机构医护人员职称晋升通道,从顶层设计上加强养老服务人才队伍建设”的建议。
李楠楠在调研中注意到,在医养结合机构工作的医护专业技术人员,普遍存在着职称晋升通道不畅通,很难通过高级职称评审的情况。“许多医养结合机构的内设医疗机构为卫生所。在卫生所工作的医护人员,申报高级职称时,需具备申报当地市级医院高级职称的同等条件。这样的要求,对在医养结合养老机构工作的一线工作人员来说,是很难达到的。”李楠楠介绍,这些医护人员多从事的是生活照护、常见病和多发病的诊治和护理,工作辛苦繁琐。让他们在工作之余,还要像在医院工作的医护人员一样发表论文、撰写专著,确实难度很大。
另外,由于受制于岗位比例限制,即便这些医护工作者取得了高级职称,因为他们所在的医养结合机构没有相应的岗位,无法进行岗位聘任,导致他们无法领取高级职称对应的工资,待遇得不到提高。“资格证书对他们而言只是一张纸。这导致医养结合机构的医护人员普遍不愿意参加职称晋升、职称评审。”李楠楠告诉记者,很多在医养结合机构工作的医护人员,在面临职称晋升时,选择离开医养结合机构去医院工作,导致医养结合机构招不来、留不住专业技术人员。
就此,李楠楠建议,国家相关部门应新增医养结合机构医护人员评审专业目录,科学制定符合医养结合机构医护人员的职称评审标准。“医养结合机构专业技术相关工作作为实践性强的职称序列,评审要求可参照执行县级医院相同级别的医疗机构职称晋升要求。”李楠楠表示,应建立体现职业道德、专业能力、技术水平、公共服务等多维度的评价指标,形成并实施有利于医养结合机构专业技术人才的职称评审标准。
在李楠楠看来,目前专业养老护理员队伍之所以存在总体数量不足、技能水平不强等问题,主要因为相关从业人员职称通道不畅通,职业前景不明朗,缺乏成就感与价值感。她建议国家层面出台专门相关政策文件,重点聚焦养老护理员薪酬待遇、岗位津补贴发放、提升职业荣誉感等内容,从顶层设计上加强养老服务人才队伍建设。对于在医养结合机构医护人员,应不受岗位比例限制,落实职称待遇,提高社会认同感和价值感,从而鼓励、吸引更多年轻和专业人才投身到养老服务领域,同时留住原有专业技术人员,进一步提升医养结合机构专业技术人员专业化水平,提升养老服务的质量。
另外,她还建议在医养结合养老机构实行“精准帮带”制度,提高全社会医养结合机构的全面养老服务能力和水平。“可借鉴支教、支农、精准扶贫等工作方法,请省、市的三级、四级和五级医养结合机构的高技能人才,定期到县(市)、乡(镇)养老机构蹲点工作,手把手、有针对性的实地指导3-6个月,从而有效提升基层养老机构服务能力、专业技术水平和管理素质。”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樊玉立 董双/文 曹阳/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