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汇点讯 出席今年全国两会,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所长沈仁芳带来了制定土壤环境标准体系的建议。作为连任代表和土壤研究专家,沈仁芳已持续关注我国的土壤保护和可持续利用多年,曾多次在全国两会上呼吁开展第三次全国土壤普查,与其他代表委员一起促成了时隔40多年后又一次全国“土壤体检”。
1979年,我国开展了第二次全国土壤普查。这次改革开放初期的“土壤体检”,对摸清当时我国的土地资源家底,因地制宜发展粮食生产,解决“吃饱饭”问题发挥了重要作用。但40多年来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导致土地资源利用方式、规模和强度等都发生了巨变,与农业生产相关的土壤性质剖面性状也发生很大变化。沈仁芳为准备建议开展的调研中发现,由于多年来农用化学品的大量使用,耕地土壤污染问题日益加剧,我国耕地面临着生态环境恶化、功能失衡以及生物多样性降低的严峻形势。特别是我国城镇化加速占用优质耕地,化肥、农药、农膜大量使用,土壤养分严重富集,新污染物风险也日益增加,生态服务功能显著下降。
倾注半辈子心血在“净土”上,沈仁芳认为,我国土壤资源家底不清、状况不明,严重制约国家粮食安全和农业绿色转型,亟需通过开展新一次土壤普查,落实藏粮于地战略,促进耕地产能提升,打牢粮食安全基石。因此,从当选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后的第一年履职开始,他就于2018年、2021年在全国两会上提交建议,呼吁尽早对全国土壤开展“全面体检”,并建议建立全国土壤普查和监控的工作机制与体制,统筹社会资源,建立创新体系,强化数字信息与智能技术应用,把我国土壤状况家底摸清楚。
去年全国两会召开前夕,国务院印发《关于开展第三次全国土壤普查的通知》,计划利用4年时间普查全国耕地、园地、林地、草地等农用地和部分未利用地的土壤。得到这个消息,沈仁芳十分欣慰。在他看来,促成这次土壤“全国体检”是大家的功劳,是各方有识之士持续奔走呼吁的结果。他所在的南京土壤所就曾多次向全国人大、全国政协提交相关建议;这些年来,还有多位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为推动土壤普查持续“鼓与呼”。围绕办理好代表建议,全国人大和各有关部门都付出了不小的努力,各方面制度设计不断完善,持续推进的土壤污染防治攻坚战更是让我国的土壤环境质量发生了基础性向好变化。
目前,土壤“三普”已经开始了一年多。和1979年那次相比,此次普查技术含量和细致程度大幅提升,参与其中的沈仁芳和同事们更加忙碌了。今年参加全国两会,沈仁芳现场聆听了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江苏代表团审议时的重要讲话。总书记强调,农业强国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根基,推进农业现代化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这一重要指示,让沈仁芳更加坚定自己的履职方向。他认为,全面持续推进我国土壤污染防治工作是建设农业强国的基础性工作。今年他建议,全面持续推进我国土壤特别是耕地的污染防治工作,并将其作为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中国和健康中国的重要任务。这其中,要将土壤环境基准科学求证和土壤环境质量标准合理制定,作为高质量推进土壤环境管理和深入打好净土保卫战的关键抓紧抓好。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陈月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