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服务关乎民生,连接民心。“随着我国步入新发展阶段,城乡基本公共服务需要在更高层面、更宽领域上从‘有没有’转向‘好不好’。”全国政协委员、江苏省南京市政协主席王立平建议,持续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增进民生福祉。
王立平调研发现,从当前情况看,我国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进程中还面临着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政策支撑还有欠缺、服务品质仍需提升、供需体系不够健全、协作机制仍待完善、监管机制亟待强化等。他建议,进一步加大政策支持力度。鼓励和支持各地构建政府主导、多元主体协同的基本公共服务共建共享供给模式,健全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体制机制,支持引导企业等经营主体、慈善机构等社会组织参与供给,实现资金来源多元化、社会化、市场化,逐步建立和完善更广覆盖、更高质量、更加均衡、更可持续的城乡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同时,要根据各地实际财政能力,推动公共服务产品不断向更高标准、更高品质提升。
“当前‘自上而下’的公共服务供给机制,容易造成服务供给与需求信息不对称。”王立平认为,应充分运用数字手段,进一步整合政府供给信息、市场供给信息、社会组织服务信息、公众需求信息等,依托信息数据探索建立城乡基本公共服务清单,完善跨部门沟通协作机制,增强供给与需求适配性,实现公共服务数量指标化、质量目标化、方法弹性化、过程标准化,并建立完善信息反馈渠道,形成清单动态更新机制,提高相关决策的科学性、有效性,促进城乡、区域、群体之间更好地享有优质均等的基本公共服务。
此外,王立平建议进一步优化监督管理机制。建立全面有效的资金管理机制,加大对资源分配的监督,优化资金支出结构,促进规划资金合理配置,特别是重点加大向农村提供基础性、普惠性和全局性的公共服务。
在王立平看来,还要进一步健全绩效评价体系,探索建立公共服务供给水平的评价方法,运用大数据实时动态监管,积极引入第三方机构开展绩效评估,依托评估数据建立可持续的投入保障长效机制,形成政府引导、市场驱动的合力。同时,加大对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工作的督查考核力度,提高各地各部门对此项工作的重视程度,增强工作主动性和积极性。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白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