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大保护·绿色共成长丨寻找川江上那一声动人心魄的号子
2019/11/17 11:03  交汇点  

  

  

  “川江上哟~~~水呀嘛腾~~~”在重庆两江汇合处的朝天门,这一声铿锵有力的号子吸引了周围众人的目光,在这里,“长江大保护小使者”刘芷宁遇到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川江号子的传承人曹光裕先生。

  

  川江号子,川江地区的船工们统一动作的劳动号子,被誉为“长江文化的活化石”,距今有三千多年的历史,在2006年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随着水道的整治和机械船代替木船,渡口被桥梁取代,江上已没有了拉船的船工,号子声也难觅踪迹。曹光裕,师承川江号子传承人陈邦贵老先生,慢慢意识到,在陈邦贵老先生那一代,川江号子是从生产工具转变成了巴渝民间艺术,但是到了现在,要让川江号子一代代地传下去,号子需要更加符合时代特点。

  

  曹光裕常挂在嘴边的是“不怕学号子的越来越少,就怕学号子的越来越老”,他认为,川江号子本身比较难,仅仅靠一、两次活动,几次宣传,只能激发一时的兴趣,只有年轻人、孩子从内心接受它、喜欢它,并且真正了解川江号子的历史、文化、意义,川江号子才能真正传承下去。为此,“川江号子进校园”便是曹光裕先生一直在做的事情,从2012年起,曹光裕便在小学开设了“川江号子传承班”,免费教学,如今,他更是提炼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经验,把川江号子与音乐理论融合,与学校的音乐老师一起,编写教材,希望把川江号子普及到小学音乐课上。

  此外,曹光裕的儿子曹羽是四川音乐学院的研究生,在父亲的熏陶下,曹羽也走上了传承川江号子的道路,与父亲不同的是,曹羽将川江号子改编得更具传唱性,更具现代感,父子两人更是联手,谱写了川江号子的歌剧,用现代的方式讲述古老的艺术。

  在曹光裕看来,川江号子是新时代文化传播的一种方式,是中国向世界发出的铿锵有力的劳动声音,这个声音中蕴含了中国特有的文化和精神。因此,他深信,川江号子的传承是值得期待的。

  交汇点记者 邓晓琦/文 见习记者 谭倩文 王昊晨/拍摄、剪辑

标签:
责编:王瑶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read_image_看图王.jpg
信长星.png
read_image.png
受权.jpg
微信图片_20220608103224.jpg
微信图片_20220128155159.jpg

相关网站

二维码.jpg
21913916_943198.jpg
jbapp.jpg
wyjbL_副本.png
jubao.jpg
网上不良信息_00.png
动态.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