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村调研行丨响水县昌盛村:薄弱村打了翻身仗
2020/05/28 18:29  新华报业网  

  交汇点讯 初夏的响水九丰农博园,生机勃勃。55岁的孙春梅正给西红柿绕藤。“以前一直在家带小孩,没办法外出打工,生活拮据,现在农博园开园了,村干部介绍我来这里干活,每月有3000元固定收入。”这份辛勤付出的收获,让孙春梅感觉日子过得有了奔头。

  一座农博园,让村民家门口就业

  九丰农博园位于响水县南河镇西北的昌盛村,这里有全国单体最大的智能大棚。“园区总投资16亿元,占地2500亩左右,一年的种植产量在4000万公斤,带动周围农民就业达600人,低收入户50人,他们年均收入3万元。”九丰农业园区总经理冯资源告诉记者。

  “小西红柿摘下来就可以直接吃,不需要洗,用手擦一擦就行。”农博园内,黄色、红色的小西红柿口味甘甜,汁水饱满,摘下即食。“培育小西红柿的基质用的是椰糠,含椰糠、松果壳、珍珠岩等等,因为无土,没有虫卵生长的先天环境,所以从源头上就不需要打农药。”园区办公室主任张扬介绍,园区内的小西红柿都使用荷兰模式的无土栽培,定时向藤蔓输送营养液。整个园区,共有750名员工,其中技术员40多人。

  “上了年纪干不了重活,所以我就自己创业。”65岁的沈士虎是昌盛村三组村民,以前没有种田经验的他,一有时间就来九丰打工,学到了不少技术,每天还能挣100元。“如今我自己种了3个棚的西瓜,年收入2万元左右。”学到技术后,他流转了3亩地,现在,长成的西瓜也有专人到田头收购。

  一朵西兰花,带富返乡创业者

  2018年,因西兰花产业发展需要,南河镇计划建设4个冷库,用于西兰花等蔬菜的临时存贮、保鲜。4个冷库位于昌盛村一组,总库容400吨,成为响水现代农业产业园产品销售初次集散地。

  “刚采摘下来的西兰花如果不进行冷藏,不到一天就会发黄,卖相差了,价格也就跟着降。”昌盛村冷库承包人王冬冬透露,他们以3.3元每斤的价格向农户收购西兰花,到市场上以3.4元卖出,一亩地可净赚5000元左右。刚从地里采摘的西兰花,被成筐运往冷库,次日一早将装车销往上海。

  50岁的张耀生风尘仆仆地赶来,拉着刚采摘的10000斤西兰花。老张承包了昌盛村300亩地,140亩西瓜、160亩西兰花。“20名本村人帮我打理,每天可挣80元。”

  1998年,张耀生去北京做面点生意,年收入十余万,为了孩子上学他回家就业。“如今,家乡发展得越来越好,看来我的选择没有错。”2014年,张耀生回到响水,因为没有种田经验,便谦逊地向外甥学习种植西兰花技术。“那时候,每亩地租金1000元,我包下120亩,种上西兰花、西瓜、辣椒。”2019年,张耀生实现纯收入50万元。

  新型农村社区,圆了农户安居梦

  看着不远处正在建设的新型农村社区,昌盛村党总支书记陈兆华说,新型社区第一期即将竣工,共146户,39栋。“每平方米990元,村民只需拿出5万元左右就能入住。新型社区全部建成后,可解决660户村民的住房之困。”

  70岁的陈兆喜是位老党员,对正在建设的新居,他充满期待。陈兆喜家的旧宅只有88平方米,特别想拥有一套140平方米的房子。“我已经把钱准备好了,就等着早日住进来。”

  “近年来,昌盛村的生产生活条件得到了极大的改善,一改以往‘脏乱差’的落后面貌,村民们吃上了干净的自来水、住上了整洁的新房,村里还铺了水泥路、建了垃圾池,村庄面貌焕然一新。”说起昌盛村,南河镇镇长吴恒杰竖起大拇指。

  几年前,因产业基础太薄弱,昌盛村一直是全省脱贫攻坚的“老大难”,如今,摘掉贫困帽的昌盛村打了漂亮的翻身仗,真正对得上“昌盛”这个名号了。

  交汇点记者 卞小燕 华钰

标签:
责编:郑亚群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read_image_看图王.jpg
信长星.png
read_image.png
受权.jpg
微信图片_20220608103224.jpg
微信图片_20220128155159.jpg

相关网站

二维码.jpg
21913916_943198.jpg
jbapp.jpg
wyjbL_副本.png
jubao.jpg
网上不良信息_00.png
动态.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