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望相助!三批7400只爱心口罩飞抵德国
2020/04/22 22:29  新华报业网  

  交汇点讯 记者刚刚获悉,由南京外国语学校仙林分校中德班学生发起活动得到了全校师生、家长及爱心人士的响应,从募捐筹备到口罩寄送,18天的努力,因为“有爱同行”,每每柳暗花明。7400只口罩,载着南京学子的关怀和爱心,飞越重洋,近日抵达德国。

  爱心涌动,“小目标”轻松实现

  去年,南外仙林中德班的孩子们接待了来自德国JWS(Johanna-Wittum-School)、萨拉姆等校的交换生。同游紫金山、玄武湖,一起品尝鸭血粉丝、小火锅……双方结下了深厚的情谊。今年3月,一封德国交换生的来信牵动了南京学生的心,“我们没有足够的口罩来保护自己和他人”,德国小伙伴的求援促使他们决定,发起一场募捐,缓解德国同学的燃眉之急。

  就在发出倡议的第一天,无论是写倡议书的孩子,还是支持倡议的老师和家长,心情都是忐忑的。他们给自己定了一个小目标:3000只口罩。当捐赠倡议在南外仙林国际高中的微信公众号中发出,很快,设置在校门口的捐赠箱里有了第一只口罩。随着倡议信不断被转发、传播,四面八方的捐赠物资一个接一个涌来。

  活动不仅得到中德班学生和家庭的鼎力支持,老师、学长、即将成为校友的学弟学妹,国际高中的同学、南外仙林的校友都纷纷捐款捐物。最初的“3000个口罩”小目标轻松实现了。

  这期间,中德班发起倡议的五名学生(杨敬羽、鲁启舟、张泽夏、陈力、姚鉴洲)率先行动起来,在张妈妈的联系下集中采购了2000只口罩发往德国JWS学校。不过,在这时却遇到了最大的困难:收集到的口罩规格不一,而用于捐赠的口罩必须符合一定标准;国际快递政策瞬息万变,快件代理公司的价格高到离谱……面对“五花八门”的口罩,怎么办?能不能寄出去?这些难题并没有让组织募捐的同学们退却,他们请来在德国留学的袁振宇学长帮忙查看资质,了解德国的捐赠政策。

  4月8日,募捐截止时间到了。曾接待德国交流生的妈妈们自发来到学校整理收集到的口罩,并商量如何寄出。在德企工作的姚妈妈主动承接了口罩的快递工作。带着小伙伴们的祝福,贴上王聲翰同学设计的“守望互助 NFLSXL & JWS”捐赠活动标志,第二批口罩也顺利出关!

  紧急时刻,众筹“国际运费”

  疫情之下,身在德国各文理高中的往届中德班学长学姐,一直是大家心中的牵挂。有余力,就想着提供更多的帮助。在南外仙林国际高中副主任、中德项目主任杨秀梅老师的联系下,他们得知哈利洛克、顺道府、波恩卡库尔和施瓦本四所学校需要口罩,也接收到了德国顺道府高级文理中学陈睿欣学姐的定向捐赠需求。

  然而这一次,寄国际快递难度更大了。首先,不允许寄送有“医用”字样的口罩,且必须有CE认证。清点发现,剩余的1684只口罩里,只有300只是非医用口罩,但很遗憾都没有CE认证。这就必须重新采购,好在捐款还有剩余。

  除去采购的费用,还结余大约3800元,按照前一次快递情况预估,费用足够。但是此时情况又有变化,运费更贵了。他们对比多家快递公司,不是时间太长,就是价格太高,好不容易找到运费5折的优惠信息,发现又是对公账户……很快有消息传来,下周一不再接收寄往德国的快件了。

  时间真的等不及了,此时还缺近4000元运费。在了解情况后,国际高中程彩玲校长、陈向阳主任,校外事办沈一飞主任等领导率先捐款,中德项目的老师们也纷纷捐款,表达了他们的爱心和支持。

  第三批捐赠口罩,就这样在夕阳下搭着末班车出发了。

  4月19日傍晚,中德班师生收到了来自JWS学校DR.Braun先生的感谢信,全部的捐赠包裹已经收到。寄往德国四所文理高中的包裹,物流状态也已经全部显示“海关已放行”,正启程前往德国。

  “山和山不相遇,人和人要相逢”

  据统计,此次募捐,共计收到口罩捐赠5684只,捐款合计15435.66元。共计捐赠给德国5所学校(一所友好学校,四所文理高中)口罩共计7400只。余款233.25元,口罩结余1684只。捐赠小组计划将1684只口罩捐赠给南京的福利机构使用。

  北京时间4月20日02:24分,南外仙林国际高中副主任、中德项目主任杨秀梅老师收到了来自Dr.Braun先生的感谢信。Dr. Braun是一位生化博士,德国JWS学校学者,中德交流生的带队老师、接待负责人。

  Dr. Braun在信中说:“尊敬的杨老师,非常感谢您和您的学生还有亲爱的家长们给予我们的大力支持。这是两校友谊的伟大标志。当然,这些口罩对我们很有帮助,因为我们现在没有办法买到口罩。我希望将我们的友谊公布于众,让每个人都知道你们对我们的帮助。你们给我们寄了很多口罩,因此我们可以分一部分给一个老年之家,让他们感到开心。老年人们最受这种病毒的折磨,很多老年人因此不幸去世。JWS学校的老师们和学生们向你们的团队致以衷心的感谢,并感谢所有帮助你们让这次捐赠圆满成功的人。”

  “18天的募捐活动中,各路伙伴为了共同的目标聚在一起,遇到困难,总有人伸出援手。山和山不相遇,人和人要相逢。这一次的相遇、同行,给每个参与其中的人都留下了难忘的记忆。”杨秀梅老师如是说。

  交汇点记者 葛灵丹 通讯员 郝也

标签:
责编:郑亚群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read_image_看图王.jpg
信长星.png
read_image.png
受权.jpg
微信图片_20220608103224.jpg
微信图片_20220128155159.jpg

相关网站

二维码.jpg
21913916_943198.jpg
jbapp.jpg
wyjbL_副本.png
jubao.jpg
网上不良信息_00.png
动态.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