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归岗位 援鄂医疗队员说:更加了解生命之可贵与医者的价值
2020/04/28 13:39  交汇点新闻  叶真  

  交汇点讯 在湖北,江苏的医疗队员们不畏风险、冲锋在前,这种敢拼敢干、不怕苦、不怕累的江苏面貌得到了当地医护人员、患者和社会各界的一致认可。回到江苏后,队员们更是把这种精神带到了普通的工作岗位上。

  在江苏省中医院呼吸科门诊,国家中医医疗队(江苏)队长、江苏省中医院主任医师史锁芳的预约挂号总会第一时间被“秒”光。

  “看你的脸色,平时可能比较爱生气,一定要注意保持心态平和。来,把手给我,我给你号脉……”史锁芳一如既往地语气平和。“我今年58岁了,在武汉的这段经历虽然辛苦,却也是我一生中宝贵的治疗经验。中医讲究整体观和‘天人合一’的概念,在武汉的时候,我与病人面对面交流,在治疗的时候也根据当地气候和患者每人不同的身体条件观察着新冠肺炎的诸多表现。现在,我除了正常门诊外,也正在整理一些自己所收集的一线资料。”

  4月15日18:00,在江苏省中医院与欧洲传统医药科学学院远程连线中,史锁芳分享中医药防治新冠肺炎的抗疫经验。连线之后,瑞士中医药协会的一位会长发给史锁芳教授这样一段文字:“感谢史锁芳教授带着底气的思维和经验,让中医抗疫治疗使命再次成为对中医发展理念的思考。”

  走进江苏省中医院的ICU,这里安静却忙碌着。显示患者生命体征的仪器滴滴作响,医护人员脚步飞快……

  “我只有10分钟,抓紧时间。”国家中医医疗队(江苏)队员陈明祺和记者说道。“从武汉回来隔离期结束后,我们4月13日回到了原来的工作岗位。在武汉时我们在江夏区方舱医院面对的是一些新冠肺炎轻症患者,回到南京后面对的是可能有着多器官衰竭的重症患者,病情更加复杂……”

  采访还没有结束,陈明祺之前约好的一位患者家属来了。于是,陈明祺开始了简短的患者家属谈话。“这些是这段特殊时间需要签字的内容,您的父亲……”

  “陈明祺医生细心负责。他一直是我爸爸的主治医生。没想到,在他从武汉回来上班的第一天,就来到了我爸爸的病床前了解病情,并将情况通过微信告诉了我。”这位患者家属缪女士告诉记者。

  陈明祺说,回到工作岗位不久,自己仍然有点不适应。“每天夜里3点多,我会经常醒,因为这是在武汉交班的时间,有的时候睡到一半会梦见自己睡着了没赶得上交班,结果醒来发现已经回到了南京。可能还需要一段时间的调节。此外,我们的手清洁工作也有了‘强迫症’,总觉得需要手清洁了,这些有时候还会被同事们‘嫌弃’。”

  同样因为“手清洁”被“嫌弃”的还有江苏援湖北首批医疗队队员张海东,从武汉归来,他重新审视了医患关系:“在共同抵抗疾病的时候,并不是医生单方面的工作,更需要医生与患者双双配合,绝对信任,才可以最终取得胜利。这一次回来,我对生与死也有了更多理解。更加热爱我的职业。”

  回归工作岗位,江苏援湖北首批医疗队队员、重症医学科副主任蒋华有了更深的思考。“作为一个医者,我们与这座城市一起经历了由紧张焦虑到逐渐平静、恢复生机的过程。我也更加深刻认识到医生治病救人、救死扶伤的职责。”蒋华说。在武汉的这段时间,作为一个中国人,他无时无刻不感受到祖国的强大与万众一心。

  交汇点记者 叶真/文 王子杰/视频

标签:
责编:刘雨菲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read_image_看图王.jpg
信长星.png
read_image.png
受权.jpg
微信图片_20220608103224.jpg
微信图片_20220128155159.jpg

相关网站

二维码.jpg
21913916_943198.jpg
jbapp.jpg
wyjbL_副本.png
jubao.jpg
网上不良信息_00.png
动态.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