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期间,超市客流量少一半!有超市收入不降反增,秘诀是…
2020/04/28 16:13  央视财经  

  疫情发生以来,商品销售的方式发生了一次深刻的转变,线下线上销售商品,可谓是冰火两重天,传统的商场超市到店客流,几乎下降了近一半,生意惨淡。

  但有一家超市,却在疫情中逆势上扬,不仅生意红火,还成为了百姓在疫情中不可缺少的生活帮手。

  1

  线上送货到门、线下自助支付

  物美超市自救见成效

  4月中旬的一个工作日,《经济半小时》记者来到了物美超市北京大兴龙湖店。

  在2月份疫情最严重的时候,这里到店客流量下滑了40%以上。即便进入4月,到店客流量有所回升,但和去年相比到店的客流量还是下滑了20%以上。

  物美超市北京大兴龙湖店

  相比于线下的冷清,这家店的线上业务呈现出火爆的局面。在超市专门服务线上订单的前置仓,拣货员杜苗介绍说,每天早上6点半到中午12点是线上订单的高峰期,她一上午就要拣300品货物,连喝口水休息的时间都没有。这样紧张的状况已经持续了2个多月。

  前置仓

  2015年,多点生活(中国)网络科技有限公司总裁张峰和物美超市的原董事长张文中一起,创办了多点公司。他们推出了线上购物客户端,和物美等全国各地的传统超市合作,开展线上销售。

  疫情发生后,他们在全国线上订单一下子增长到之前的232%,配送成了摆在大家面前共同的难题。于是,他们专门为拓展线上业务设立了疫情作战指挥室。

  疫情期间,配送员无法正常进入小区,有些小区物业提供了货架用于快递存货,这给了张峰启发——广泛铺设提货站。

  多点生活(中国)网络科技有限公司总裁 张峰

  从2月10日开始,多点与合作企业在全国铺设了6000多个提货站,其中北京就有约3400个。这些提货点的合作方大多是各小区原有的小超市或者是便利店,每单货小超市能分到2元钱。这些提货点服务了物美超市60%以上的线上订单。

  北京市提货站点分布图

  位于北京海淀区的物美超市北京联想桥店,2012年刚开业的时候生意火爆。但是到了2015年,超市的到店客流接连下降,面临严重亏损。

  痛则思变,2015年,多点公司开发了线上购物客户端,他们把客户端的支付也引到了线下的超市。在超市里,顾客们可以通过手机扫码完成支付,整个过程十分便捷。

  自助支付结账

  线上和线下的融合,也让超市降低了人工成本。这家超市的人工收银员从原来的40人减到现在的15人。

  线上业务做加法的同时,物美在给线下门店做减法,他们通过大数据分析,将这家物美超市的低销量商品淘汰,把这家门店的商品总类从17000万种减少到9500种,既节省了营业面积,又减少了库存成本。

  疫情期间,这家超市在线下销售额大幅下降的情况下,线上销售额同比增长126%,总体销售额同比增长6%。

  物美超市北京联想桥店

  2

  用数据跑腿代替人工跑腿

  提前用大数据进行预测

  苏宁实现半日达业务!

  1995年进入中国大陆市场的家乐福曾经是超市里的标杆企业,然而从2012年开始,家乐福的业绩和利润双双下滑,甚至在2017和2018年出现了资不抵债的情况。2019年,苏宁收购家乐福中国80%的股份后,也加速了家乐福超市的线上业务转型。

  苏宁家乐福北京中关村店,在疫情发生后,到店客流量明显下降。负责酒水区的促销员王桂琴的销售业绩严重下滑。原来每天能卖15-20瓶酒,现在只有3-5瓶了。

  与此同时,超市的线上订单却增长了4倍,线上业务人手紧张。王桂琴只要有线上订单,就会抢单拣货,给自己增加一份收入。但要在面积约11000平米、近3万种商品中拣货并非易事。

  拣货的王桂琴

  这天,超市新上线了一套名叫“微仓”的手机软件。王桂琴第一次用手机代替传统的纸质拣货单,上面清楚地显示了每一件商品的图片、所在位置,还提供了最短的拣货路线。

  王桂琴说,过去,一张20件商品的拣货单,她需要用15分钟,现在,有了软件上的拣货路线,21个商品,她只用了7分50秒。

  “微仓”软件

  除了设计指引拣货路线的软件,家乐福超市还专门设置了快拣区,网上畅销的6000多种商品在这里提前存放,生鲜食品做好预包装。

  有了微仓软件和快拣仓,王桂琴这样的拣货员平均每天可以多拣30多单,效率提升了40%。同时这个“微仓”还能自动提示缺货,方便了店铺管理。

  快拣区

  在数字化转型中,2019年第四季度,家乐福中国实现7年来首次单季盈利。眼下,苏宁科技正在研发智能供应链系统,通过大数据模型推导出产品的需求预测,实现仓储的自动预测补货和智能调拨。

  半小时观察

  适者生存是市场最残酷的法则之一,一场疫情,对多种商业运行模式,来了一次全面的考试。

  谁能够在最极端的市场环境中,应对危机,谁就能赢得市场,赢得消费者的依赖。尼尔森的数据显示,家庭采购小型化趋势明显,66%的消费者在购买生鲜、食品时,倾向于“网上下单,2小时送达”,购物也倾向于“按日补货,少量采购”的即时消费模式。

  表面上看,这是一家超市转型的成功案例,但更多的,是中国经济在互联网基础设施、物流基础设施上巨大的投入,最终产生的实际效果。但这些优势,谁能够运用自如、深度开发,谁也将赢得未来更大的市场。

  新的零售主体和新的零售方式,正在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改变着市场运行的规则。数字技术在这场疫情的考验中,已经显示了它强大的魅力,危难之时抓住机遇,未来的道路,就能走得更远、更稳健。

  来源:央视财经《经济半小时》

标签:
责编:顾志铭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read_image_看图王.jpg
信长星.png
read_image.png
受权.jpg
微信图片_20220608103224.jpg
微信图片_20220128155159.jpg

相关网站

二维码.jpg
21913916_943198.jpg
jbapp.jpg
wyjbL_副本.png
jubao.jpg
网上不良信息_00.png
动态.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