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什么垃圾?”继上海之后,杭州市民也将直面这样的灵魂拷问了。
就在昨天,新修订的《杭州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经浙江省人大常委会投票表决通过。一石激起千层浪,杭州垃圾分类的最新消息在市民间迅速扩散。于是,问题来了——
不管愿意还是不愿意,更严格的杭州垃圾分类真的来了,你准备好了吗?
垃圾强制分类实施在即
“马上杭州也要执行垃圾强制分类哦。”
“啥时候开始?”
近两天,类似的对话不断上演。时间表,成为大家最最关心的事。对此,市城管局工作人员回复说,“接下来具体会如何执行,还在规划中。可以肯定的是,越往后,杭州垃圾分类推进的力度肯定会越来越大,执行的标准肯定会越来越严。”
虽然明确的时间表还没有公布,但是态度之严已十分明朗。也就是说,从鼓励趋向强制,杭州生活垃圾分类将不再停留于口号和倡导,要实实在在落地实施了。
其实,杭州市民对垃圾分类应该很熟悉。早在2000年6月,杭州就被确定为全国垃圾分类试点城市之一。算起来,至今已有19年了。
据杭州市城管局的统计,迄今杭州垃圾分类已覆盖近3398个小区、3002家机关企事业单位,超过200万户家庭参与了垃圾分类。与之相对的,是愈发从容的城市垃圾处置能力。杭州生活垃圾总量连续三年同比增长控制在3%以内,垃圾资源化利用率达72.3%,无害化处理率达100%。
据杭州市环境集团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易腐垃圾和其他垃圾构成的生活垃圾,现在杭州主城区每天产生6200多吨,其中易腐垃圾1200多吨。而天子岭垃圾填埋场的处理能力,大概是每天4000吨。通过填埋和焚烧发电,现在杭州生活日产生量和处置量,已经达到平衡。
尽管如此,当涌金君与土生土长的杭州朋友、在杭州生活了多年的同事聊起这个话题时,大部分人的反应是“没什么感觉”。就拿涌金君自个儿来说,作为一名在杭州生活了7年的外地人,对垃圾分类如雷贯耳,在日常生活中也尽量做好分类,但是在对家庭成员的约束上,收效甚微。也就是说,分,出于自觉,不分,好像也没谁来查来管。基本上就是朋友、同事们说的——“没什么感觉”。
如今,“进阶版”的杭州垃圾分类实施在即。加之7月1日起上海正式实施垃圾强制分类掀起的一浪又一浪舆论热潮,对杭州市民更好接受垃圾分类,有着很好的铺垫作用。相信很快杭州市民将从“没什么感觉”变得“感受很深刻”。
新《条例》加大罚款力度
8月1日通过的《条例》,与早在2015年12月1日已正式实施《杭州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有何不同?
不同有三:
其一,“餐厨垃圾“变为”易腐垃圾“。2015版《条例》规定,本市生活垃圾分为可回收物、有害垃圾、餐厨垃圾和其他垃圾,按照新的分类标准,新条例调整为可回收物、有害垃圾、易腐垃圾和其他垃圾。
8月2日中午,杭州市城市管理局在杭州市容环境卫生保障中心召开媒体沟通会,该中心分类指导科科长曹勐琦介绍,“易腐垃圾”主要有剩菜剩饭与西餐糕点等食物残余、菜梗菜叶、肉食内脏、茶叶渣、水果残余、果壳瓜皮、家用盆景、花卉等植物的残值落叶、食用油等。
相比2015版《杭州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中的“餐厨垃圾(厨余垃圾)”,新版条例中“易腐垃圾”的范围并没有变化。改名,是为了让老百姓更直观、更方便地记忆,尽可能避免歧义。
至于目前杭州不少小区中,大量垃圾桶还标着“厨余垃圾”的情况,曹勐琦表示,会按照步骤进行变更,直到全部标明成为“易腐垃圾”。
其二,处罚力度更大。新《条例》将原来200元至20000元不等的罚款,修改为按情节严重程度不同处500元至30000元不等的罚款。同时,新《条例》还修改了对乱丢垃圾、丢错垃圾的行政处罚:个人处以“二百元以下罚款”,单位处以“五百元以上五千元以下罚款”。取消了罚款下限。
曹勐琦介绍,其实2015版《杭州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对于“未按规定投放生活垃圾”行为已有明确的处罚措施。“事实上,2015年以来,针对垃圾分类相关的违法行为,杭州已经处罚了6000多起,其中个人、单位各占一半。”
相比2015版《条例》,如今新《条例》对违法行为的处罚力度有所加大,尤其是对单位等分类投放管理责任人的违法处罚力度。“城管部门将加大执法力量,《条例》正式实施后,我们将严查违法行为。”曹勐琦介绍,“当然,处罚只是手段。我们的目的,是希望杭州人形成良好的意识和习惯,让垃圾分类成为新时尚。”
其三,新增“信用”处罚。此次《条例》增加一条规定:“违反本条例规定受到行政处罚,依照《浙江省公共信用信息管理条例》等有关规定应当作为不良信息的,依法记入有关个人、单位的信用档案。”
细心的市民会发现,根据目前披露的内容,垃圾怎么分,分不好怎么罚,都有明确而严厉的规定。但是对于如何提高垃圾分类准确率,如何对垃圾分类进行有效监督,尚未有详细方案。不少市民担忧,从倡导鼓励转为强制执行,如何能尽量缩短磨合时间、减轻磨合过程中的阵痛,还需要一些细化的好法子。
难就难在持之以恒
垃圾分类可不是小事!
据新华社今年6月3日报道,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对垃圾分类作出重要指示。习近平强调,实行垃圾分类,关系广大人民群众生活环境,关系节约使用资源,也是社会文明水平的一个重要体现。
习近平指出,推行垃圾分类,关键是要加强科学管理、形成长效机制、推动习惯养成。要加强引导、因地制宜、持续推进,把工作做细做实,持之以恒抓下去。要开展广泛的教育引导工作,让广大人民群众认识到实行垃圾分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通过有效的督促引导,让更多人行动起来,培养垃圾分类的好习惯,全社会人人动手,一起来为改善生活环境作努力,一起来为绿色发展、可持续发展作贡献。
中国是一个垃圾生产大国,早在2004年,中国就已经超越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垃圾制造大国。目前中国生活垃圾年产量为4亿吨左右,并以大约每年8%的速度递增。在这样的情况下,如何妥善合理处置好垃圾,变得十分紧迫。
垃圾分类这码事,说难也难,说不难也不难。不难是因为按照标准来,“依葫芦画瓢”就成,而难就难在对随手扔这一生活习惯的彻底改变。尤其对上了年纪的老人来说,改变一辈子的生活习惯,难度不算小。
这也难怪,涌金君在翻阅资料时发现,世界上垃圾分类做得比较成熟的国家,都有一项相同的做法,那就是从娃娃抓起。
比如作为世界上垃圾分类要求最严格的国家之一,日本小学四五年级就专门开设了学习垃圾分类的课程,日常生活中一些未按规定分类的垃圾会被拍照,在学校作为反面教材使用。
德国作为世界上垃圾分类回收做得最好的国家之一,从幼儿园阶段起,小朋友们就要培养垃圾分类丢弃的习惯。到了小学,垃圾分类是课本内容,学校会系统性教导学生垃圾分类知识、对于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等,从小培养垃圾分类的意识。
改变从娃娃开始,或许是事半功倍的办法。在杭州一些幼儿园,垃圾分类已经列入日常教学内容。涌金君家中小朋友就读的幼儿园,在家长们共同关注的一个教育平台上,还有垃圾分类小课堂,通过动画的形式,教家长和小朋友一起学习垃圾分类。如今,4岁大小的小朋友,已经可以做到基本的垃圾分类,比如吃剩的饭菜、果皮扔进绿色垃圾桶。
垃圾分类成为一种深入骨髓的自觉,日本经过了几十年的努力,德国民众则经受了近百年循序渐进的教育过程。德日垃圾分类实践表明,垃圾分类作为一项复杂艰巨的系统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也不会一劳永逸,需要持之以恒、循序渐进、不断投入、久久为功地抓下去。对于已作了19年努力的杭州来说,垃圾分类仍任重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