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报业网 > 首页 > 正文
探索 | 世界级科学大咖聚首上海,“大科学”“小科学”解码巅峰智慧
2019/11/05 20:48  新华报业网  

  交汇点讯 云集了60多位诺贝尔奖、沃尔夫奖、拉斯克奖、图灵奖、麦克阿瑟奖、菲尔兹奖得主,以及上百位中外院士科学家、青年科学家,10月30日上午,第二届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未来国际大科学”主题论坛在上海举行。7位世界级科学大咖依次发表演讲,分享前沿成果,传递科学精神,对话国际合作。“科技,为了人类共同命运”的主题贯穿整场论坛——究竟是专注个人的“小科学”带来的科技进展,还是推动“大科学”计划促发展,成为当天科学家们讨论的焦点。

  

  “大科学”计划要从每个“小科学”研究开始

  科学发现到底是来自前瞻布局、耗资不菲的“国际大科学计划”?还是出于科学家一个微小的“灵感迸发”?论坛一开始,现场大咖们就对这一科学界经久不衰的议题发出了“拷问”。

  2006年诺贝尔化学奖、世界顶尖科学家协会主席罗杰科恩伯格在演讲中首先表明观点:科学发现的本质不是“计划”的,而是往往存在于科学家们的“偶然”发现。“因此倡议大家更关注‘小科学’,‘大科学’的研究往往要从每个‘小科学’开始。”

  他举例说,过去的一个世纪以来,X射线、抗生素、青霉素、无创影像、基因工程等生命科学领域的重大进展,都是依靠科学家个人的发现和研究,再通过学科交叉融合,最终造福人类生物医学,而不是源于学界、政府有计划性的大科学工程。在他看来,“我们更需要成千上万个年轻聪明的人,让他们自己追随自己的点子,相信最终会获得重大的科学发现,改变科学的进展以及整个人类的历史,并且提升整个人类的生存现状。”

  对于有意义的“大科学”项目,科恩伯格也有自己的理解。他以DNA测序为例表示,“大科学”项目——人类基因组计划,仅基础设施就需要10亿美元以上的资金,用于筛选100万个分子,但成功率很低。他认为,“大科学”更应该倾向于对行业基础数据库建设等方面的支持,从而可以给“小科学”提供研究基础。现场演讲中,他以一家中国医药企业药明康德为例说,该公司建立了上百万个分子的数据库,并寻找作用于某些特定靶点的分子,这样全球研发人员都可以免费使用这个编码化合库进行分子筛查,这就是所谓的更有意义的“大科学”项目。

  科恩伯格建议,科学家发起大科学计划要慎重,不能只从个人研究利益出发,政府和科研机构为大科学技术立项也要慎重,应充分评估它的投入产出比。

  用好“大科学”工具,携手打开“未知世界”

  “大科学”计划引人担忧?现场有科学家表示,这里出现了概念误解。“‘大科学’的含义不仅在于大型科技研究计划,也有大工具、大仪器、大的科学活动的意思。”2004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戴维格罗斯在圆桌对话环节亮明观点,他举例说,在研究空间与时间的关系时,大型科学仪器可以帮助我们“看”到深远的宇宙,帮助人类解释物理世界的更多疑团。例如LIGO(激光干涉引力波天文台)项目,投入了10亿美元,结果观测证明了引力波的存在,也为天文学带来了变革。类似这样的大科学计划,不是个人的“单打独斗”就能够实现的。

  国际大科学计划和大科学工程是人类开拓知识前沿,探索未知世界和解决重大全球性问题的重要手段。比如1985年提出的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计划(ITER),便致力于通过核聚变为人类提供不竭能源,目前正由欧盟和美国、俄罗斯、中国、日本、韩国、印度等六个国家的科学家在坚持不懈的实施中,当天论坛的主持人便是中国ITER执行中心主任罗德隆博士,他已经为ITER事业奋斗了近20年。

  比起摆观点,2011年沃尔夫农业奖得主哈里斯李文直接在现场倡议自己主导的大科学项目——地球生物基因组计划(EBP),号召更多力量支持、参与这一国际合作项目。“这一大科学计划,有可能改善我们的世界,创造一个更可持续的生态经济。”李文说,地球上预计有1200-1500万种真核生物,而当前,科学家只发现了其中的10%,进行了基因组测序的还不到0.3%。科学家将如何对剩下的超过99%的真核生物进行测序,进一步了解它们?2018年,EBP项目启动,目标是破译地球上所有真核生物的基因组。李文表示,这个项目大概需要耗资47亿美元。目前,Wellcome Sanger研究所承诺在五年期内投资超过5000万欧元,希望测序英国已知的6万个物种。

  “人类今天使用的药物80%以上来自自然界,例如中国科学家屠呦呦正是因为‘破译’了植物密码,通过筛选包括黄花蒿在内的中草药单、提取黄花蒿乙醚提取物,才最终改进研制出了青蒿素,有效对抗疟疾。”李文说,未来将继续推动“大科学”项目——地球生物基因组计划,虽然这是非常大的挑战,“就像第一次登月一样”。他强调,项目不仅是为了造福于人类健康,还希望了解地球的生态系统,以及地球上生物的未来,来帮助保护生物多样性,实现人类社会可持续的生态经济。

  

  倡议国际合作,“小研究”也能产生大价值

  “我的夫人两年前因帕金森病过世。目前再生医学被给予厚望,未来帕金森病和阿尔茨海默病等基因性疾病或许可以被治疗。”演讲中,2013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兰迪谢克曼真诚分享了他科研背后的“动力”,他说,自己将用接下来的10年,不断研究攻克疾病演进机制,希望形成论文报告,免费提供给有研究需要的科学团队。

  据悉,目前科学家们已经定位80多个基因以控制疾病产生,其中对阿尔兹海默症也成功定位了6个基因。谢克曼借此呼吁,一方面大力倡议“小科学”,让更多科学家能致力于搞清疾病机制;另一方面期待全球研究团队加快“组网”,共同推动生物医学科技的进步,造福全球更多的疾病患者。

  “工业革命之后,各种各样的社会问题出现了,而且愈演愈烈,因此联合国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目标,总体的目标是不应该落下任何一个人。”当天的演讲中,2001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日本科学家野依良治认为,即使是一项小小的研究,也能对社会产生巨大的价值,还能帮助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主任高福持有同样观点,他提到了人类目前面临的共同挑战——WHO(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的2019年全球健康的十大威胁,包括空气污染和气候变化、非传染性疾病、全球流感大流行、脆弱易发环境、抗微生物药物耐药性、埃博拉和其他高威胁病原体、薄弱初级卫生保健、疫苗犹豫、登革热、艾滋病毒。“这就是我们现在面临的情况,没有公共卫生的合作我们将去往何方?作为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一员,我希望跟所有人一起合作,我们需要基础科学家,基础研究员。从小处入手解决大的公共健康问题,‘小科学’就会成为‘大科学’,而如果我们只竞争不合作,最终一定不会有‘大科学’的成就。”高福说。

  交汇点记者 蔡姝雯 王梦然

标签:
责编:顾志铭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read_image_看图王.jpg
信长星.png
read_image.png
受权.jpg
微信图片_20220608103224.jpg
微信图片_20220128155159.jpg

相关网站

二维码.jpg
21913916_943198.jpg
jbapp.jpg
wyjbL_副本.png
jubao.jpg
网上不良信息_00.png
动态.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