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汇点讯“都教授您好!我有一个小建议,不知道该向哪里提,我请您帮忙把这个意见反映到有关部门。”近日北京大学物理系教授方瑞宜给中科院院士、南京大学教授都有为发了一条短信,而这个短信的起因来自于几个月前的一则电视节目。
方瑞宜说,她在大型电视纪录片《大国重器》中看到,由于京沪高铁开动引起的桥梁震动,长江大桥的夜班工人每隔一段时间,都要在夜间停运时,检查路基铁轨,甚至要下水去拧紧桥墩上的固定螺母。“冬天很冷,水温只有2摄氏度,他们穿着橡胶密封的防水衣裤,戴密封的帽子,还背着氧气瓶,真是太辛苦了!”
方瑞宜注意到,桥墩上用的是螺母下面加一个弹簧垫圈。这种方式存在一个普遍问题,即弹簧垫片的弹性会随着时间逐渐消失,螺母也会随之松动。方瑞宜说,1954年暑假,我们到北京的应用物理研究所实习时,自己的老师洪朝生(中国科学院院士)曾经教过大家一个方法:“在固定东西时拧一个螺母以后,再加拧一个螺母,这样被拧紧的东西就不会松动了。”
“以后的几十年,我一直用这个方法来固定东西,螺母一直很紧。”方瑞宜举了个例子,1983年她买了一把钢木结构的椅子,我把原来的螺母加弹簧垫片拧下来,再拧上两个螺母。这样直到2001年她搬家时,这张椅子的螺母仍然很紧。
“我一直以为,这是个常识,很多人都知道,”方瑞宜告诉记者,在看了电视以后,她才注意到周围大大小小很多的东西,小到身边的家具、工具,大到一些工程建筑的部件,都是用螺母加弹簧垫的办法。看似一个小问题,但实际上影响面很广。“用两个螺母固定东西,这是一件再小不过的事情,但是用在大工程上就是个大事情了,不知道为什么没有在国内得到普遍应用。”
方瑞宜花了好几天时间,特意写清了用双螺母固定物件的背后原理,足足好几张纸。这一小小的加工方法,背后的科学原理,用一句两句话,说清楚还不容易。方瑞宜希望,如果能普及这个原理,广泛应用到生活科研中,尽管只是一个小小的问题,却可以为社会省去很多的麻烦。
想了解这个原理,请戳“关于用双螺母紧固物件的优点”↓↓↓
交汇点记者 杨频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