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报业网 > 江苏 > 文化 > 正文
文艺周刊荐读|文艺的慰藉与力量
2020/04/09 08:58  交汇点新闻  

  新华日报文艺周刊(第73期)

  【视点】

  【繁花】

  【艺评】

  【新潮】

  【视点】

  疫情期间,文艺以各种形式与我们相伴——

  这个时刻,文艺的慰藉与力量

  电影院、剧场关闭,展览、演出停摆……这段时间,席卷全球的疫情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深刻的影响。眼下,春天到来,复工已然成为主旋律,生活也渐渐回归正轨。一路走来,文艺是陪伴每个普通人穿越疫情硝烟的重要支撑。除了有阅读、写作、绘画、音乐等文艺形式给予我们精神享受,更有那些蕴含在文艺之中的美和期待给我们力量。这些富于人文精神的珍贵品质,伴我们度过焦虑、恐慌,重整理性,向着美好生活不断迈进。

  一座座安静的“精神庇护所”

  3月底,当著名作家斯蒂芬金在社交网络上宣布,他终于有时间阅读詹姆斯乔伊斯那部难读到出了名的《尤利西斯》时,很多人发出了苦涩却又会心的笑意。

  这场突如其来的疫情改变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对所有人的身心健康而言都是一场严峻考验。暂时脱离社会化,回归居家生活,恐惧、害怕、焦虑、低落,这些负面情绪或多或少,在我们心中此起彼伏。诚然,智能手机的普及带来了更多消磨时光、舒缓压力的方法,但是很多人还是尝试以文艺为寄托,去寻觅更有意义的生活。

  疫情暴发后,各大网站上一批“书单”“影单”飞速上线。其中,加西亚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霍乱时期的爱情》,加缪的《鼠疫》等文学作品纷纷成为书单上的热门。而《传染病》《流感》等一系列与疫情有关的电影,也因其警示与解压作用,成为众多推荐影单上的常客。不管是读书、观影、听音乐,还是作诗、摄影、挥毫、插花、品茗,“疫期文艺”在特殊时期内发挥着重要功效,成为一种怡情减压的有效方式。

  读书,或许是疫情期间最美的姿态。前段时间,一幕画面让大家印象深刻:在武汉方舱医院里,一位男性病人在病床上聚精会神地看书,仿佛身边的纷繁嘈杂都与他无关。一本书,让他收获了全国网友的关注。面对病魔,却能镇定自若、心无旁骛地阅读,这种淡定的心态羡煞许多人。“感谢方舱医院里捧书的患者,让我们看到阅读的力量。”作家鲁敏如此点评。

  书籍永远是人类最好的精神伙伴。新闻称,近日英国各地的图书销量出现了飞跃式增长,其中大部头小说和经典名著的销量显著增长。很明显,当读者有了更多空闲时间时,阅读是他们认为有意义的举动。知乎社区热门话题“因为疫情呆在家中的你们每天都在干什么”,超过六成提到“看书”这件事。

  静下心来,面对疫情期间的压力和烦恼,找到属于自己的减压方式,文艺无形中为人类建造了一座座“精神庇护所”。

  “知道要隔离14天之后,我第一反应就是不能只带手机,要是连看十几天手机,眼睛会瞎吧?”这个清明小长假,因为工作原因需要进行封闭隔离的警察叶茗(化名),在朋友圈里晒出了一组自己的手绘。整理行李时,除了带上零食和护肤品,她还特地往行李箱里塞了9岁女儿的一包60色彩色铅笔。叶茗表示,平时自己很喜欢画画,但是上班忙忙碌碌,下班还要吼孩子学习,根本没有时间也没心情。原本畅想着等退休之后好好练油画,现在忽然从天而降一段连续的闲暇时光,她毫不犹豫地决定带上画笔。

  自由创作的状态非常轻松,铅笔打底,彩铅涂色,叶茗先画了一幅挺应景的油菜花海。“人生中第一次隔离,刚开始有点彷徨。做点喜欢自己的事情,感觉心情舒缓好多,不然可能我要疯。”她笑着说。最近她还为《龙猫》这部暖心电影画了一幅,画面上是蓝色的天空、碧绿的草地、可爱的龙猫与小女孩,洋溢着神奇、明亮、轻松的感觉。“画画让我这样的中年人有了种喘口气的感觉,我会继续画下去的。”

  “与病毒较量的日子,怎么可能轻松呢!” 绘画,也为一线的普通医务工作者带来了稍许舒缓的心情。焦灼的战疫现场,部分医务工作者在自己的防护服上涂上了手绘,有的是向偶像的深情告白、有的是家乡的美食,天马行空的创意里透露着苦中作乐的积极精神。前阵子,援鄂的溧阳市人民医院90后护师史云奇画的一组方舱内医护人物在朋友圈走红。这位“灵魂画手”说,自己画画很简单,就是想舒缓大家情绪,也是留个纪念。画面上是她的同事、她的战友,每一个人都面带微笑,充满斗志。

  疫情如乌云,我们没有办法对痛苦视而不见,但是完全可以选择怀着乐观的态度,与忧伤和苦难共存。“即使生活被按下暂停键,也不要浪费这段时间;听听音乐看看书,一起等待重新播放的那一天。”疫情期间,演员黄轩在微博上向大家传递着未来的希望。

  用文艺态度重新塑造生活

  曾经,电影院、书店、美术馆近在身边,仿佛并不稀缺。但当这些公共文化场所由于疫情影响纷纷关闭时,人们很快就发现它们如空气一般,不可或缺。文艺并不仅是有形的场馆,更是一种态度、气场和信念。疫情期间,人们用文艺态度重新塑造生活,重拾信心,让每一个平凡日子回归秩序。

  每天在家步行一万步,是南京书评人许金晶的疫情生活方式。这位文艺青年即便在隔离期间也把每天的生活安排得满满当当:每天,夫人在阳台上“蹦蹦跳跳”,爱唱歌的他则选择在家里一边步行一边高歌。“每天我会给自己安排一个不同的歌唱主题,用三首歌来串烧搭配。比如今天拟定的主题是‘江海之声’,选择了许巍、朴树合唱的《永隔一江水》,五条人乐队的《海风》,春秋乐队的《山海间》,像不像一个小型演唱会?”

  “信息时代,每天一上网,大量关于疫情的信息向你奔涌而来。用文艺的方式来观察世界、打量生活,能够把你从疫情期间的焦虑中解脱出来。”许金晶说,文艺作品里有很多关于病痛、灾难的书写,能让人在短暂的焦虑、恐慌之后,进一步深入思考。最近,他重新读了加缪的小说《鼠疫》,做了七八千字的详细读书札记,更深刻地认识了疾病对人类社会与精神生活的影响。同时,他系统地看了不少中国老电影,撰写了费穆导演的电影随笔。最近,他正在研究郑大圣导演的家族传奇历史,“他的外公是戏剧家黄佐临,母亲是黄蜀芹导演,我最近正在研究这个家族的史料和随笔,待疫情结束,就去上海去做这项访谈。”

  更重要的是,文艺能够帮助人的生活重新回归有序、常态。最近,许金晶在家中和夫人一起仿照清代文人袁枚的《随园食单》,进行了饶有兴趣的实验,试水了“王太守八宝豆腐”“黄芽菜煨火腿”这两道古法菜肴。光是一道豆腐,就有着繁琐的流程,“用嫩片切粉碎,加香蕈屑、蘑菇屑、松子仁屑、瓜子仁屑、鸡屑、火腿屑,同入浓鸡汁中炒滚起锅。”平凡的居家生活,在食物本身之外,也散发出生动的趣味。

  田野是一位南京的戏剧推广人。疫情期间,她在微信公众号“爱话剧”发起了一个线上活动“想把戏说给你听——书桌朗读会”。戏剧演出是讲究“沉浸感”“在场感”的,但这一次,天南海北的戏剧爱好者坐在书桌前,一起接力朗读剧本,体会别样的沉浸。“我们此刻虽然不在剧场,但是戏剧时刻与我们同在。”

  “书桌朗读会”特别邀请了国内七位戏剧人给大家推荐朗读剧本。南京学者陈恬向大家推荐了自己翻译的国外版《赵氏孤儿》,在这场分享会里,她提到,“每一个生命都是非常重要的”。上海话剧艺术中心制作人唐诗则向大家推荐了《怀疑》,提醒大家在面对纷纭信息时,要始终保持审慎态度,保持自己的判断。这些理念都契合了疫情期间的现实,田野用“非常贴合当下、非常符合现实、非常令人惊喜”来形容这次活动。

  7个剧本,共有720位普通观众参与朗读。其中,让田野印象最深刻的是一位来自武汉的“朗读者”小刘。小刘是土生土长的武汉人,现在是一所大学的编导专业在校生,正隔离在家。平时,她一年会去剧场会看十七八部戏剧,而最近剧场的大门紧锁,小刘也几乎无法出门,年前的意大利歌剧《阿依达》、话剧《新茶馆》,以及她原本打算春天去看的音乐剧《狮子王》,都无缘现场。

  “这次有了书桌朗读会这个活动,圆了我们想看剧但是看不了的人的心愿。”小刘感动地说,“能够和很多志同道合的戏剧爱好者一起参加这个活动,让我感觉很温暖。遇到难关和坎坷,我也不是一无所有,我还有戏剧在陪伴。”在疫情面前,妄言“诗意”或许是不合时宜的,但是文艺最擅长的却正是在柔韧中绽放出坚强的力量。疫情发生后,人民日报记者、中国摄影家协会主席李舸和团队给4.2万驰援医护拍肖像。他说,不仅是为了拍照,而是赋予照片一种力量。文艺,就是这样一种安静的力量。

  连接人类共同的情感

  疫情期间,每个人都有很多话想倾诉。正是这次疫情,让很多人开始重新面对自己的内心世界,重新审视自己与他人的关系,重温对爱和美的感动,重拾对人生重大命题的思索。

  文艺绝对不是轻飘飘的打发时间的道具,它可以是我们进行艰苦的思想跋涉的工具。豆瓣网友“沉静天空”向大家分享了自己的一份私人书单中,总共列举了十本相关领域的书籍,有纪实也有小说,涉及了鼠疫、霍乱、埃博拉、艾滋……书里的句子,很多都能作为现实的互文,给予我们观察世界的角度。比如,加缪在《鼠疫》里写道:“个人命运已不复存在,唯有一段集体的历史,即鼠疫和所有人的共同感受。”普雷斯顿《血疫》,则将触目惊心的病例,用田园牧歌般的语调叙述出来,其中的反差更令人悚然。“文明与病毒之间,只隔了一个航班的距离。”卡尔齐默《病毒星球》 讲述了各类病毒源与真相,发出严峻警示:“下次再有某种病毒从野生动物身上转移到人类身体内,很可能还会引发大规模疫情,而我们完全可能对致命病毒一无所知。”……瘟疫并非太阳底下的新鲜事,这些书籍却给我们带来了新鲜的思想角度。

  我们生活在现实中,更是生活在理想之中。文艺,正是通过审美的方式,让所有人用新的方式重新链接。疫情期间,一张医生与病人同看夕阳的照片在网上流传。照片中,一位医生送一位老先生去做CT检查的路上,停下匆忙的脚步,陪着他一起看了会儿夕阳,这温情一刻被永远地定格。这位87岁的老先生曾经是爱乐乐团的小提琴手,在医生撤离的时候,他在病房中特地拉了一首歌曲为其送行,让许多人泪目。在面对疫情这座沉重的大山之时,所有下意识的审美举动,都折射出令人动容的人性高贵。

  我们没有被沉重的现实击败,我们心中还存有爱和希望。所谓文艺,正是发自内心的对美的追求。一位海外留学生提供了这样一段视角:“即便宅家隔离,奔放热情的意大利人民也能整出点名堂:自发组织的18点音乐会可谓横空出世,而且几乎全民参与,各个城市各个地区的人们每天晚上会在自家阳台摆好架子鼓、长号等,有乐器的敲乐器,不会乐器的也拿出家里的锅碗瓢盆来敲,甚至有人把手机手电筒当荧光棒在挥舞。这个热情的国家在用自己的方式向世界证明,一切都会好起来的。”

  著名作家列夫托尔斯泰说:“爱是最光辉的灵魂闪光。”蔓延的疫情曾一度带来“至暗时刻”,但是文艺给我们带来了安慰、同情和理解。南京大学青年教师陆远去了先锋书店之后,对线下书店的惨淡表示同情,“特殊时期,买一包书,大概就是最好的共克时艰。” 当北京著名书店“单向空间”发出求助信后,众多网友加入了众筹行动。

  没有人是一座孤岛,文艺如同汪洋大海,连接的是人类共通的情感。疫情期间,南京大学莫砺锋教授在线上为学生讲解唐诗宋词。这个时候读诗词,有什么意义呢?他说:“唐诗宋词的最大意义是提升我们的情操、气质,提升我们的人格境界。读诗的终极目标就是读人,阅读李白、杜甫、苏轼、辛弃疾等人的作品,倾听他们的心声,感受他们的脉搏,就能接受精神上的熏陶和感染。”他提倡说,我们可以借鉴儒家“易地则皆然”的思维模式,“当前全国人民正在共同抗击肺炎病毒,医护人员正在第一线出生入死,同学们暂时无法参加实际斗争,就让我们遵守国家的要求,自觉在家闭门不出,为隔绝病毒传播尽一份力。当然,闭门在家也不应虚度光阴,就让我们利用这个漫长的寒假多读一点李、杜、苏、辛,从那些诗词精品中汲取丰盈的精神力量,为将来成长为钟南山那样的国士做好精神上的准备!”

  “艺术的精神影响力是通过艺术作品的审美,对观众情绪情感产生各种作用而实现的。”评论家毛贵民说,文艺也是这样,一部好的作品给人情感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在疫情肆虐时,我们可以依靠文艺认识未知的世界,鼓舞我们的精神,增加精神免疫力,大家一起参加抗疫战斗,一起战胜病毒,夺回美好生活的自主权。

  【繁花】

  线上看展也能直播“带货”

  “云观展”激活博物馆运营新思路

  疫情波及各行各业,却也让借力互联网的“云文化”迅速走进了我们的生活。

  春节期间,作为公共文化机构的全国各大博物馆一度闭馆,但其后推出的2000余项丰富多样的线上展览,架起了大众和博物馆之间的桥梁,实现了身临其境的观赏效果。如今,随着各大博物馆的重新开放,疫情中火爆的“云观展”能否延续?如何将线上流量“导流”至线下?博物馆行业面临新一轮的发展和变革,期间的问题值得业内人士思考。

  从线下到线上

  疫情催生博物馆直播热

  一下雪,故宫就成了紫禁城;一开花,故宫便美成了御花园。春风轻拂,花枝摇曳,故宫里的杏花、海棠、梨花配着红墙黄瓦的宫殿,美得令人心醉。但由于新冠肺炎疫情尚未结束,故宫博物院暂时无法向公众开放。

  “师傅,麻烦开个门!”4月5日上午十点,伴随着两位故宫讲解员的喊门声,故宫午门缓缓开启,闭馆了70多天的故宫在万众期待中开启了2020年首场网络直播。“这个流程叫启门,午门是紫禁城四座大门中体量最大的一座,门板也非常厚重,所以启门的工作既要求体力,也要求技术。”两位讲解员边走边向观众细致讲解故宫建筑特点及历史典故。这场持续了两个小时的云直播,吸引了全国网友围观,仅央视新闻的抖音在线观看人数就超过1亿。

  开启云游模式的,并非只有故宫博物院一家。2月27日,国家文物局发布指导意见,鼓励各个文博场馆“继续利用数字资源,通过网上展览、在线教育、网络公开课等方式,不断丰富完善展示内容,提供优质的数字文化产品和服务”。之后,包括中国国家博物馆、敦煌研究院、南京博物院、苏州博物馆在内的30多家国内著名博物馆纷纷在抖音、淘宝、腾讯、快手等网络平台举办了直播活动。仅从淘宝直播推出的“云春游”来看,该项目累计吸引了近千万人次在线参观,相当于法国卢浮宫一年的客流量。

  在业内人士看来,“云看展”火爆的主要原因是疫情之下绝大多数藏品无法进行实展,实展后也无法回看。而故宫博物院原院长单霁翔也曾透露,故宫实际展出的藏品仅占全部藏品不足1%。“不是没有家底,也不是不展示,是苦于没有足够的空间和条件来展示宝贝。”

  “2020年是紫禁城建成600周年,这对于故宫博物院来说有着特殊的意义。”文博爱好者刘璐带着女儿看完故宫直播后,内心感到非常满足,“以前游览故宫,都是人山人海,匆匆而过,这次直播给我们提供了更为便利和多元化的体验,让我们对故宫有了一次深度了解。”

  从文物到文创

  云上直播开启“带货”模式

  “这支笔是狼毫,请问狼毫是什么动物的毛?”“柳公权当时号称全中国最怕别人死的人,他怕别人死是因为当时人死了都要请他去写墓碑。”自2月23日首开直播以来,西安碑林博物馆的讲解员白雪松以幽默生动的脱口秀方式在网络意外走红,也让名不见经传的西安碑林博物馆深入人心,引得网友纷纷表示要去“打卡”。

  博物馆讲解员变成了网红主播,并直接带动了博物馆文创商品的热销。第一场直播前,淘宝上开了大半年的“西安碑林博物馆官方店铺”关注人数仅399。而经过两个星期四场直播,西安碑林博物馆网店粉丝数已突破两万,店铺里相关拓片、字帖等商品销量大增。白雪松在直播时也在不停和网友沟通,详细介绍博物馆的文创产品。他说,“博物馆文创受追捧的原因是内容丰富、故事多,未来我们会根据大家的需求来设计文创产品。

  苏州博物馆举办的两场直播,也设有带货环节,文创产品负责人蒋菡亲自上阵,详细讲述每一款产品背后的文物历史:“唐寅泡”茶包的造型对应了唐寅的哪句诗?”“青瓷莲花杯为什么设计款和原件秘色瓷莲花碗有区别?”直播中的主播们在“解密”的同时,也让网友感叹文创产品背后的巧妙构思,“这两场直播下来,我们线上销售额达到了七八万元。”蒋菡说道,“线上的直播,让网友们更加了解文创产品材质、设计理念,深层次地理解了文物和文创的关系。”

  一边听讲解欣赏文物和艺术品,一边下单买文创产品,已然成为了众多网友热衷的看展模式。3月26日,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等全球7所顶级博物馆在拼多多开启直播,共上线销售了近千件文创产品。拼多多文创行业相关负责人表示,近年来文创产品在拼多多上的销售额占比越来越高,销售额同比增加233%,“一个直播间涌入的人数,可能是博物馆一年的人流量。疫情让博物馆推出线上直播带货的方式,既鼓励了文创设计师,也增加了博物馆多元收入,有利于整个文创行业的复苏,很可能会成为未来文创产业新的销售模式。”

  从现在到未来

  “互联网+”让博物馆大有可为

  疫情期间催生的“云展览”,更让人们看到了文博产业数字化展览的广阔前景。事实上,这并非是博物馆行业的首次触网,早在2018年,全国多家博物馆就曾与抖音进行合作,借助短视频方式,让中国传统文化和博物馆开口发声,获得了大众追捧。近年来,全国各大博物馆也一直将数字化建设作为工作重点之一,而此次疫情更是为博物馆的数字化建设按下了快进键,成为了互联网时代公共文化服务的新趋势。

  南京博物院在疫情期间已举办过两场云游博物馆活动,点击量超过155万人次,“观赏文物,肯定是在实地场馆里更为直接,但如果想了解文物背后的故事,线上展览在便捷性、体验感等方面拥有明显优势。”南京博物院院长龚良认为,疫情之后“云观展”将持续走红,成为日常观展的一种补充方式。

  “线上直播扩大了博物馆的接待能力,可以展示以前没有开放的区域和少有展出的珍贵文物,为大家提供更详细、更深入的讲解。”淘宝内容电商事业部总经理俞峰表示,“今后人们可以通过直播,先对某个博物馆进行一定的了解,然后再开启一次实地参观的行程。”

  苏州博物馆副馆长程义从平台反馈中看到,此次线上观展的观众大部分是90后,“直播让年轻人对历史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也让我们看到了线上直播的重要性。未来苏州博物馆会顺应观众需求,将直播固定化、常规化。”程义认为,线上直播不仅给公众提供了“解锁”博物馆的新方式,也为文物数字化平台搭建提供了新思路。“多渠道地宣传博物馆里的文物,是博物馆作为公共教育的使命之一。无论线上还是线下,只要能展示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促进人们对文物的进一步理解和认识,都是非常有意义的。”

  交汇点记者 王慧

  【艺评】

  剧场艺术如何化危为机

  文 |杨劲松

  因新冠肺炎疫情停摆的全国剧场,在第一季度遭遇的市场重创,短时期内恐难以弥补。这场疫情带来的市场危机,迫使我们开始思考剧场这种封闭空间的聚众型文化消费,及舞台剧的内容创作与传播,如何探寻切实的发展之路,化危为机。

  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因电视等家庭文化崛起,全国各地的剧场与影剧院开始衰落。近年来,中国剧场艺术全面复兴,全国城市新区的新剧场建设与旧剧场改造热闹纷呈,剧场建筑重新回到中国百姓的生活视野,舞台剧内容创作更得到重视。

  剧场艺术的产业核心其实是驻场艺术,目前,欧美很多国家剧场艺术仍坚守这种产业模式,纽约百老汇与伦敦西区都是“一戏一剧场”,最优秀的演员都会驻守本土演出。中国剧场产业则是巡演传统,目前,只有北京人民艺术剧院、上海话剧艺术中心等少数实现了场团合一的驻场演出模式。民营剧团演员都是外请的一剧一聘的合约关系,剧场一停业,原定巡演计划被打乱,重组难度大,这对松散型的民营剧团是致命打击。

  今年疫情让全国剧场停摆,舞台剧失去了市场根据地,难得培育起来的剧场消费习惯被破坏,这让市场化程度低弱的剧场艺术产业雪上加霜。但全国各地剧场与剧团,坚持在战疫中发声,云排练、云剧场等数字化平台传播,让剧场艺术并未缺席。

  剧场演出是以人为本的手工艺术,从产业传播特性而言,其本质上是与数字化视听传播相左的,但这并不意味着剧场要忽略视听资料储存与后产品开发。国家大剧院在建院之初就设立了影视制作部,对剧院原创剧目、自主版权复排剧目进行录制,同时也为外来演出团体提供演出录制服务或购买演出视频版权进行录制。国家大剧院制作的舞台剧影视产品,销售或分享给视频平台,《这里的黎明静悄悄》等原创歌剧制作成歌剧电影获得电影公映许可证在全国公映。去年,舞剧《天路》实现了剧场演出与电影院4K高清5G现场直播的同步观赏,拓宽了舞台剧在同一时段的观众批量化尝试。

  数字化服务与云剧场的发展,在实体剧场暂停的特殊时期,尤显重要。全国新建的各大剧场未必都投资原创剧目,也未必都有足够的条件成立影视制作部门,但可以依靠当地电视台专业录制团队,与地方剧团进行版权合作,储备自主版权的影视产品,通过官方公众号、抖音等网络自媒体传播,剧场为观众服务、为艺术服务的旗帜永不落。

  同样,各大剧团更应加强数字化传播意识与版权意识。对于传统经典剧目,应及时做好最佳演出版本的影视作品的制作,一是将影视作品的版权收入作为剧场演出的后产品市场延伸,二是为该剧目(特别是地方戏曲剧目)的代际演员传承留下示范史料。在规划原创新剧目创作生产时,应将影视产品的制作纳入计划预算,并重视相关文创后产品的商业版权开发。剧团应与当地剧场、广播电视出版机构、文旅实体店等形成多维战略联盟,从剧目的惟剧场收入与政府补贴的单一渠道里跳出去,逐步培育原创剧目的数字化等全产业链。

  数字化传播,对于传统戏曲而言更有意义。江苏省演艺集团就开发了名为“戏嗨”的APP视频软件,以江苏锡剧团的锡剧剧目长短视频为主,兼顾昆曲、越剧、京剧、黄梅戏等江苏地区观众爱看的剧种,吸引了长三角地区的用户。如何调动互联网资本力量、面向海内外深度挖掘传统戏曲观众的数字化消费的商机,这不仅是“戏嗨”需要升级的任务,更是各大戏曲院团、电商与互联网投资界可以携手的文娱新蓝海。

  目前支撑我国各大剧场的日常运营的,还有一定比例的外国演出团体巡演。在全球疫情结束之后,海外艺术团体的入境演出恢复可能会有一定周期,中国剧场相应有一定的空窗期。如何提高本地区剧团活力,需要我们对驻场演出有新的认识。

  百老汇的一戏一剧场的驻场,北京人艺的一团一剧场的驻场,目前,在我国大部分地区缺乏普及的市场基础。但各地剧团需要演出场次,不仅是剧目收入,更是演员队伍的阶梯培育,这是舞台剧艺术生产力本质决定。在现阶段,我们可将驻场演出规范为各省市剧团驻本地剧场演出,减少跨省区的巡演但不减演出场次,或为可行之路。

  剧目是立身之本。一个剧团的生存与发展,靠演出场次,靠传统经典与当代精品。

  北京人艺至今仍排演《雷雨》《玩偶之家》等中外经典,传统经典复排,创排与宣传成本低,更能锻炼演员等创作队伍。北京人艺每年的驻场演出剧目,传统经典、剧院原创经典占据了绝大部分,对原创新剧创排则格外谨慎,采取宁缺毋滥的严苛标尺。

  当代精品,可以从全国五个一工程奖的获奖剧目中选择,向该精品版权者购买区域演出版权进行排演,而精品舞台剧院团通过收费分享区域演出版权的市场规律,以零资金成本获得了精品剧目的市场收入,又能以最低时间成本迅速扩大精品剧目的全国影响力。比如上海歌舞团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公演以来深受市场青睐,剧团两组阵容轮换巡演,一年之内也很难达到规模场次带来的全国影响,倘若该团将区域演出版权分售给各地歌舞剧院排演当地版,那么,这出新时期文艺精品就迅速焕发了时代生命力,而上海歌舞团不但有版权收入,关键赢得了更多创作新剧目、冲刺新精品的时间,该团还可以将该剧拍摄成舞剧电影,分享更多的市场红利。比如锡剧《董存瑞》,也可将改编版权向京剧、河北梆子等北方剧种有价分享。

  疫情必将给全球舞台剧产业带来深远影响。在剧场演出暂停期间,国内剧团的文艺工作者们已将数字互联网作为“云”剧场,展示经典、讴歌抗疫。同时我们也从“云”踏“地”,最重要的是,要将原创剧目的精品化追求作为最高目标,既要有锐意创新的自觉,更应有戏比天大的艺术自省,说到底,内容才是剧场艺术的核心竞争力。

  【新潮】

  疫情日记

  ——特殊的延长的春节

  文 |周水欣

  元月24日除夕夜大风

  说好要去疗养院跟婆婆他们一起吃年夜饭,中午时婆婆打来电话,让我们不要去了,说他们疗养院接到了通知,不给探视了,封门了!婆婆很严肃地说,“你们不要来。这次疫情看来比较严重。各自保重吧。”

  因为想着跟婆婆一起吃年夜饭,家里我们就没准备啥,等到想着出去买,已是下午了。街上人忽然变得很少,商场菜场都关门了,戴口罩的人多了起来。这个年夜饭,有点冷清。我们将准备带去给婆婆的一些吃食取出来,加上家里库存的一些,拼凑了一小桌菜,也算有鱼有虾。

  吃完简单的年夜饭,我去南京站。跟南京铁路公安处南京站派出所约了去看看他们的除夕夜是怎么过的。连日的阴雨绵绵,夜里又突忽刮起大风来。而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更为这个冬日增添了一抹不安与萧瑟。采访了一对除夕夜一起在南京站当值的年轻夫妻,还有一位即将退休、执勤最后一个春节的老警官。昔日人声鼎沸的南京站,显得空旷寂寥,又有些气氛紧张。

  武汉在年三十的前一天封城。只是,这之前我们所有人都像什么也没发生似的,工作、购物、去博物馆看展览、坐咖啡馆,完全不知道,武汉在发生着什么。

  元月25日大年初一阴

  一早醒来,先取过手机看新闻。全国几乎所有的公园、博物馆、电影院、市集均发文宣布闭关休业。我们的玄武湖封湖了,东郊的中山陵等景点也关闭了……一时间,又魔幻了。

  紧接着,机场、铁路都发文,可以免费退票。

  窗外静悄悄。从窗户往楼下看,小区里空空荡荡,没个人影儿。因为这次突发疫情而再次出征的钟南山老先生号召大家,宅在家里,就是战斗。

  图图微信我,香港还去吗?

  我跟图图早就约好了,这个春节,抽出三天时间去香港玩玩。机票和酒店也早就定好了。而现在这个状况,出门旅行,似乎不合时宜了。下午,图图跟我商量,退票吧,别出去添乱了。事实证明,这是非常明智的决定。

  元月26日大年初二

  往年春节串门拜年,于我来说,一直有种无形的压力。居然还能碰见个不能(不准)出门的春节,真是魔幻现实主义的人生啊!免去了一些应景的应酬和舟车劳顿,我忽然彻底放松下来。

  平日里在家宅的时间好少,现在觉得特别享受。将家里打扫干净,点一根白檀线香,现磨一杯咖啡。再琢磨一下厨房里的事情。东摸摸西摸摸时间过得飞快。若不是一直在线关注武汉疫情,也可以算是舒服地享受假期了。

  这两天感受最多的一个词就是“驰援”。全国各地的医务工作者都被集结起来,逆行武汉疫区。全世界的医用物资都在往湖北送。从官方到民间,大家都动员起来了,驰援,驰援,刻不容缓地奔赴救援啊!

  小区管家在群里询问,谁家有多余的口罩?物业管理人员和保安暂时没有足够口罩,而他们也算是一线。我忙清点一下家里存货,贡献了10个。趁着下楼送口罩,在小区里溜达了一圈。夜空如洗,明天也许就放晴了吧。看到巡视的保安,在口罩后说一声,辛苦啊!他抬起手摆一摆,口罩后的面孔应该是微笑。

  以前都不太跟大家打招呼,小超市啊,门卫啊,保安啊,物业啊,邻居啊。都是一脸漠然匆匆擦肩而过。最近,擦肩是不可能了,大家都自觉保持距离。但是,开始互相打招呼了。

  元月27日大年初三

  买了很多书,以前没有整块的时间看,就会挑一些“好看”的书来先看,不那么费脑子又有趣好玩的。看书也需要走出舒适区。我挑出几本文艺理论的书。

  正在整理书,手机微信提示,编辑老师回复,要配文字的照片。再过一会儿,发来链接,这篇《南京站派出所的除夕夜》一线采访稿,居然第一时间就发了。媒体反应好快!

  我与编辑讨论着一线单位关于疫情的防护工作,她又给我发来一个链接。原来她的同事在年前就去泰国游玩,回来的时候飞机上有一个武汉旅游团。下了飞机,直接隔离在党校,免费吃住、问寒问暖,24小时身体观测。她写了个亲历记,讲述整个经过。南京是个有担当的城市,在目前这种对武汉极度敏感的时期,南京给予这一批武汉同胞无微不至的关照。最后全团无一人发热,免费专车包送回去了。

  1月25日开工的火神山医院寄托着大家的热望日夜赶工。那些拼命连轴转的工人们都是英雄。而承接这次工程的是我们江苏的建筑队伍——中建三局集团有限公司。据报道,为了抢时间,建设者们吃饭都吃出了“火神山速度”,一顿饭5分钟不到就吃完了。高峰期,4000余名建设者在现场,大型机械设备、车辆近千台,24小时不间断施工。有人用航拍的方式记录了火神山医院的建设。在视频中可以看到,现场有上百台五颜六色的挖掘机同时开工,数不清的渣土车进进出出,场面令人震撼,宛如大片。

  元月28日大年初四

  公安部发布通告:未经批准擅自断路等行为将依法处置。

  大难来时,考验的是人性。要做温暖而充满善意的人啊。

  心情有点沉重。这两天吃得简单,运动太少,都成沙发土豆了。免费的大片看了点儿。好多小程序也推出免费的资源,图书馆、博物馆都推出免费的线上活动。真是不错啊!

  时不时去瞄手机。看着那些数据在上升,虽然知道会有个暴发期,还是觉得心惊。

  元月30日大年初六

  很多民间志愿者,令人钦佩。武汉有一家餐厅,专门为金银潭等医院的医护人员做盒饭,全家父母兄弟齐上阵,每天能做800-1000份盒饭,有鱼有肉有汤,就收个成本。武汉一位菜农骑着电动三轮车辗转40公里给一家酒店送去24箱新鲜蔬菜,因为听说这家酒店住着来支援武汉的医护工作者。这么冷的天,他也不知道怎么找到那家酒店的,到达时手脸被寒风吹得通红。

  武汉还有各种志愿者,因为交通停止,他们担当起接送医护人员上下班的工作。还有一些酒店一呼百应,就近为医护人员提供住宿,让人深感温暖。

  这个时候,正是抱团取暖、共同面对困难的时候啊。

  每天都会看到一些让人生气又无奈的事儿,但更多令人温暖的事也在发生,给我们继续往前的勇气和力量。

  元月31日正月初七天气晴好

  今天出门跑步了。戴着口罩的奔跑。我很想看看我们这座城市的真实的样子。

  空荡荡的大马路啊,前后无人,这个城市显示出一种神奇的氛围。我沿着空旷的马路奔跑,往日熟悉的景物忽然变得有点陌生,清晰而整齐,但是陌生。觉得这不是我所认识的那个城市啊。在城墙下的步行道上碰到几位老人家,戴着口罩,沉默地散步。在鸡鸣寺附近看见一棵独自开花的梅花树。周围的伙伴都是光秃秃,只有紧紧的花苞,它却兀自先开放了,是粉红色。我凑上去闻,闻不出味道,才发现自己戴着口罩。但那缕幽香已经窜入心肺。我停下来仰头看了半天,春天的脚步不紧不慢也不停。

  2月2日正月初九

  今天让人感动的一件事是,日本民间机构捐助了一批物资:2万个口罩和一批红外线体温计。包装得扎实统一的纸箱子上写着:山川异域,风月同天。这里面有个古老悠久的故事,与鉴真东渡有关。盛唐时,日本曾派遣僧人来中国学习佛法,赠送给中国大德高僧上千件袈裟,边缘都绣着一首偈子:山川异域,风月同天。寄诸佛子,共结来缘。后来他们请求鉴真法师去做他们的导师。鉴真看到了他们的诚意,遂同意东渡普法。千百年来,这段缘分源远流长。而今被书写在这里,其间绵绵情意,叫人感慨万千。好像一个幽幽的圆圈,兜兜转转千百年,缓缓闭环。

  2月3日大年初十晴

  国家再一次建议——“延长休假”。

  朋友圈里有很有人自己开店、开公司,小本经营,开门可出粮养家、关门却还有房租工资要支付。然病毒肆虐的当下,不能图一时利益,每个人都在为这场战“疫”付出,关键时刻,必须扛住。

  街上空旷,车却开始多一些了。铁路、医院、警察、银行、邮局、大超市、水电煤、快递公司、物业管理。这些城市运转不可或缺的服务行业,都在坚守岗位。一路上的门面房都紧紧关闭着,只有一家小门脸儿,开着半扇拉门,是个在营业的面馆,坐着几位吃面的年轻人。想象着他们应该是未能及时回家过年、滞留在这个城市的人。又也许是快递小哥,或者滴滴司机。那些餐饮小店平日里是不起眼的存在,关键时刻发现,是重要的存在啊。很多事情,很多时候我们都觉得那不是当然的嘛,其实没有什么是“应该”的,都是互相的不可或缺。“懂得感恩”是这次疫情给大众的教育。

  夜里快十一点的时候,大哥忽然打电话给我,说在小区门口了,小区不让进,让我下去接他。原来大哥给我送来了口罩、75%酒精、84消毒液、双氧水。我心里暖暖的。这个时候,送口罩的都是亲生的啊:亲生的兄妹,亲生的朋友。

  夜晚,腊梅花持续散发幽幽的香气,我在看《金蔷薇》,作者帕乌斯托夫斯基说,“作家的写作是一种使命……譬如‘使命’这个字在俄语中源出于‘召唤’……时代的召唤,自己人民的召唤,人类的召唤。”他犀利地写道:“一个作家若不能使人们的视力增添哪怕些许的敏锐,就不能算是一个作家。”

  立春

  2月4日。立春。

  早晨起来站在阳台上看,空气已没有凛冽的感觉了。远处的大湖倒映着湖边的树木和建筑,一派水墨画的晕染。好美的江南。我想,那杨柳树一定开始抽出嫩芽了吧。封湖第十一日。以往一早就人声喧哗的玄武湖公园寂静好久了。大自然正在用这难得的清净努力自我修复以往过度的付出吧。我在阳光下使劲伸个懒腰,对着大湖喊一声:加油啊!

  很多人与人性都暴露在战“疫”中。那些一味只想自己“岁月静好”的,那些嘲笑我们“吃着白菜的命,操着白粉的心”的曾经的朋友,被我默默地设置成“不看他的朋友圈”和“不给他看我的朋友圈”。

  今天立春日,诗人叶燮在《迎春》中云,“不须迎向东郊去,春在千门万户中。”简直太应景了。我们的东郊暂时封山,但只要心中有期盼有憧憬,每个人的心中都有春天。

  2月6日正月十三阴雨绵绵

  我全副武装,出门去给武汉的跑友梅买药。我们在2017年的名古屋马拉松有过一面之缘,互相加了微信,之后也就是微信上经常互相看见对方的状况,互相点赞。从她发的微信上看,她是个特别开朗乐观的女子。平日里经营一个甜品小店,抽空会到处去跑马拉松。跟我一样,不在乎成绩,就是跑步去看世界。这次疫情开始时,我就问她,情况如何?她乐呵呵地说,没什么,还好哦。很快,武汉封城,她独自一人留下来,家人都在外地乡村。也还是会发微信,仍旧乐观。昨天发了个微信,配着量体温的照片。我赶紧私信她,怎么了?她说,有点发烧的迹象,心脏跳得厉害。一开始不知道情况这么严重,一直开着小店,也没有戴口罩。我问她,需要我帮忙做点什么吗?她说,如果快递还有的话,希望帮她买一种叫做酒石酸美托洛尔片的药,是保护心脏的。

  沿街的店铺都关着门,但超市和药房都开着。跑了几个药店,都没有。查了地图,不远处还有一家。推门而入,两位戴着口罩的售货员很紧张地询问,“你要买什么药?你站那,说了我们看看有没有。”我这才反应过来,马上站住,无奈地笑,“我想买酒石酸美托洛尔片。”店员问我要几盒,我说,先给我10盒吧。

  第一时间告诉梅我买到药了,明天顺丰寄出。

  2月8日 正月十五 元宵节 晴

  晚上煮了汤圆。以前,吃不吃元宵都不那么在意的。今年,特别讲究了这个仪式:团团圆圆,健健康康,要好好地生活啊。

  返程高峰渐次到来。生活还得继续,人们还是要工作。铁路部门采取强有力措施,加强货运组织,为企业复工复产和群众生产生活提供可靠运输保障。

  晚上9点,鼓楼医院医生朋友发了朋友圈:江苏省卫健委再次发出出征湖北的集结令。仅仅一个小时,报名额满,组队完成。

  明天,第五批江苏驰援湖北的医疗队958人将在禄口机场、无锡硕放机场集结,启程出征湖北。

  好的,战斗吧!

标签:
责编:刘雨菲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read_image_看图王.jpg
信长星.png
read_image.png
受权.jpg
微信图片_20220608103224.jpg
微信图片_20220128155159.jpg

相关网站

二维码.jpg
21913916_943198.jpg
jbapp.jpg
wyjbL_副本.png
jubao.jpg
网上不良信息_00.png
动态.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