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落地一融合”工程作为南京市创新名城建设的“先手棋”,实施以来取得了阶段性明显成效。数据显示,上半年,南京市新增签约新型研发机构42家,备案23家,孵化企业的数量、产值均呈现出爆发式增长的态势。
这里是南湖南河,曾经这里是一条黑臭河,属于劣五类水质,不过现在已经是岸青水绿,成为附近市民的小公园,秘诀就是最新研发出来的高性能轻质生物滤料,通过生态浮岛等方式投放,可以有效吸附水中的杂质和污染物,沉降后还可供微生物生长降解,达到生态治水的效果。
这种轻质生物滤料出自南京公诚节能新材料研究院所孵化的企业,目前在南京已经小规模投入使用。
南京公诚水环境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周美成介绍,现在是相当于小批量的生产,也是一个实验段的过程,会根据市场的需求,然后扩大它的生产规模。
其实在这家公诚水环境科技公司旁边,一整排都是研究院孵化的企业,研究院表示,除了技术,他们还为企业提供了全方位的扶持,帮助他们得以迅速成长。
南京公诚节能新材料研究院总经理孙俊杰在采访中说:“目前我们研究院成立孵化了有17家公司,对员工有更多的激励的制度,让他们都成为我们的合伙人,我们一定要不断地为他造血,包括我们的资源,我们的市场资源,我们其他各方面的一些资源,我们都是共享。后面我们还会成立公诚环保基金,会提供一些担保和银行合作。”
在研究院的扶持下,一部分孵化企业不仅把先进技术落地为实际的产品,在上半年还获得了大笔订单,实现了自我造血。
南京中科智慧生态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郑俊表示他们上半年订单目前是有意向的已经超过3000多万,南京熙岳智能科技有限公司也已经接到了几百万的订单。
在市场作用的激励下,应用研发速度提升,产业化步伐也大大向前跨进了一步。从技术到产品,新型研发机构背靠创新资源、面向产业发展,新型研发机构越来越成为全市创新经济的强劲引擎,截至5月底,南京市新型研发机构孵化企业数量已达1401家。
此外,以科技创新为龙头,南京还在构建全要素聚合创新生态系统,江苏中药产业研究院的成立就是徐庄高新区、南京中医药大学、专家团队以及江苏弘景医药投资有限公司合作的结果,这也是政府、高校、人才团队和企业四方共建新型研发机构的南京特色。依托大学和专家资源,对接企业实际需求和项目资源,加上政府政策资源,这家研究院目前已孵化引进企业10家,其中培育孵化6家、引进入驻4家。
江苏中药产业研究院董事长成俊说:“怎么打通中医高校的科研资源到地方的转化,这个也是南京市政府所鼓励的,所以我们跟南京中医药大学配合,将一些项目开始逐步落地,在南京转化。”
南京绿叶生命科学技术研究院董事长程光说:“企业本身对市场是很敏感的,技术人员包括一些研究机构,大学的技术人员,他对市场不敏感,这个结合起来,我们可以找到更好的一个结合点,更快把成果转化。”
在连续两年“市委一号文件”的保驾护航下,新型研发机构发展的资金、运营、市场、人才,都在逐步得到解决,打通从科研到产业再到市场的通道,开始真正发挥引领作用,建成了更高效的孵化机制,打造出更有活力、更有冲劲、更有利于创新成果转化的“小气候”“小环境”,新型研发机构已成为能“下金蛋”、能“孵金鸡”的“老母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