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期 5G+我上学
交汇点讯 这一课讲授《长城》,记者戴上VR眼镜后,立即置身雄伟的长城上;心脏长什么样,记者透过AR摄像头看手中的“魔方”,猛然发现手中握着一个心脏模型;桌上只有几个小卡片、一个摄像头,但记者面前的电脑中出现一个光学实验场景,小卡片都成了实验设备……
8月28日,在中兴通讯5G行业全球创新中心、南京VR开放服务平台,记者又体验了一次学生生活,从“5G+教育”项目中深深感到新技术的魔力——让学生与知识零距离,使课堂变得无比鲜活、无限广阔。
VR教室
戴上VR、AR一体的设备后,记者瞬间“徜徉”在杭州西湖边、“走”进极光笼罩下的地球一端、“漫步”月球…… 这是VR眼镜在图片上营造出的虚拟世界。这还不算稀奇,南京VR开放服务平台负责人戴坷把视频“鲨鱼体验馆”拖入“播放列表”后,记者仿佛成了海洋中的一个生物,一群鲨鱼在身边游来游去。VR技术,让课堂变成沉浸式的,学生与知识零距离相处。
VR技术创造虚拟世界,让学习变得身临其境,而AR技术同时呈现虚拟与现实这两个世界。戴坷递给记者一个AR“魔方”——一个立方体,每个面约手掌心那么大、印着不同的二维码。在AR技术的魔法下,记者手中的“魔方”变成心脏模型、地球仪、人类头骨模型……手腕转动,模型也动,视线由外而内,将每个面、内部结构看得清清楚楚。
戴坷告诉记者,这些课件由英国一家教育产品与内容公司生产,目前包括艺术、生物、化学、地理等十多个学科,有上千个课程。学生可与老师在同一个教室,也可异地远程,共处一个虚拟教室。
VR课程
学生使用这些课件时,要保证画面清晰、无卡顿,就需要大带宽、低时延——这两点恰是5G技术的特性。尤其是进行AR学习时,复杂的模型都是通过5G边缘计算进行渲染,通过5G信号把图形图像传回到设备。当手部旋转AR“魔方”时,设备需要及时把位置、姿态信息传到5G边缘计算端,并进行新的模型渲染工作。这一传输与渲染过程,对带宽、时延要求非常高。
除了文化课,在体育课上,学生穿戴动作捕捉设备后,系统便知道学生动作是否做到位,会给予实时引导。
在中兴通讯5G行业全球创新中心,记者看到一套AR光干涉实验系统。这个系统的硬件,包括卡片型标识物、摄像头与电脑。通过软件操作,不同模型被叠加到卡片上,在电脑中,卡片便成为一个个光学设备。工程师牛学虎说,AR实验系统,打破了实验环境、设备的限制,让一些原本不具备条件的中小学校,也可以开展相应的实验教学。在该中心,还布置了一个多人协作实验平台。通过AR设备,多人可在多地实时参加同一个实验。例如一个车辆组装过程,车门、车轮等部件的安装情况,同时在一个界面显示。牛学虎说,这个平台适合大学的物理、化学实验室使用。
多人协作实验平台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5G行业产品线产品经理夏宏飞说,5G与VR、AR等技术融合,在教育领域创造新模式,得益于多方力量的积极参与。它们主要包括5G/MEC(多接入边缘计算)设备制造商和VR/AR产业链上的厂商——VR/AR终端设备厂商、云VR/AR视频行业应用平台、教育软件开发者、课件内容生产方。其中,终端设备相对起步较早,头盔设备已从早期的有线变成无线,也更轻盈、更便宜。
教师培训
8月28日,在南京爱可福特国际学校,南京VR开放服务平台的技术人员为56名中外籍教师做培训。校长张卫宝告诉记者,不久前学校购买了两套VR教学设备及课件,新学期开学后打算在课堂上使用。老师们都积极参加培训,认为新的技术、设备,将让课堂更具魅力,有更好的教学效果。
在课堂上,从粉笔黑板,到挂图投影,再到多媒体教学系统,教学手段不断多样化、信息化。学生不仅可以在课堂内学习,还能够接受远程教育,开展线上学习。这些都是我们已经经历、见证的变化。戴坷等技术人员对记者说,当5G网络不断铺开,“5G+教育”项目将快速走出实验室、展厅,在广大学校落地。在5G通信技术加持下,VR、AR、人工智能等技术,将在教育领域充分发挥作用,不仅打破物理空间限制,使课堂更活泼生动,学习体验更丰富多彩,还可能带来我们目前难以想象的变化。
策划 王晓映
文字 徐冠英
视频 张安(实习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