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报业网 > 推荐 > 正文
红色史实的艺术演绎——评儿童剧《孩子剧团》
2019/05/30 09:57  人民日报  

  

  中国福利会儿童艺术剧院创演的新剧《孩子剧团》近日成功演出,真实的历史故事、小演员们的精彩表演,让该剧备受观众喜爱。

  1937年淞沪会战打响后,以小难民为主体的“孩子剧团”在炮火硝烟中成立,他们宣传抗日,唤醒民众。上海沦陷后,“孩子剧团”奔赴大后方,途经江苏、河南、湖北、湖南、广西、贵州、四川等地,行程2万多里,一路演戏,一路歌唱。“抗日战争血泊中产生的一朵奇花”,这是1938年茅盾在武汉时写的一句赞语,形象地道出了“孩子剧团”不平凡的经历。

  《孩子剧团》讲述的是一段红色史实,如何让历史上的小战士和今天的红领巾在心灵上达成穿越时空的交流?这是创作者思考的问题。大时代中的小舞台,上演了战火纷飞中的少年们的爱国之情和追求光明的勇敢。编剧杜邨用纪实手法,展示战争的残酷和侵略者的凶暴,着重刻画了7个出身不同、年龄不一的孩子在艰苦卓绝的环境里逐渐成长的过程。同时,注意到儿童剧的特点,这些人物既有成熟的一面,也有孩子的弱点,这些弱点,让今天的孩子看到自己的影子,但人物在苦难面前的坚定和信念,又给他们以榜样和引导。

  创作者认识到,《孩子剧团》是一个关于孩子们在艰苦乱世中学习如何面对恐惧和残酷、勇敢生活的故事。在炮火下的长途跋涉中,孩子们成为会解决问题的人、会关心他人的人、懂得生活不易的人,同时,也成为苦难中仍能发现生活美好的人。当年,孩子们白天赶路,晚上演出,有时候互相拉着衣襟走路,走着走着就睡着了,他们的整个生活都融入了剧团,融入了抗日救国的洪流中。他们在苦难中成长,在战斗中成长,他们成为中华民族的先锋战士。演出是向历史致敬,向当年那群勇敢的孩子致敬!

  在演出中,小观众们跟着角色的情绪和情节变化,真切感受和理解到80多年前同龄人的心态,产生了很好的剧场效果。创作者们灵活利用各种艺术手段来展示故事、渲染气氛。虽然艰苦卓绝,但基调并不压抑,全剧载歌载舞,快板书、顺口溜,各种受孩子们喜爱的艺术形式都有集中展示,将剧情、舞蹈、歌唱融为一体,同时加入音乐剧的表现形式,最大限度地调动了儿童观剧的积极性。导演鲁伊莎说,“苦难和战争,对于现在的孩子来说,是一件很遥远的事儿。但是身处和平年代的我们,应该知道这一段历史,战争中有这样一群小好汉。他们的成长历程,会让我们的孩子更珍惜今天和平美好的日子,珍惜琅琅的书声、珍惜和睦的家庭。”

  《孩子剧团》场景从上海一直走到武汉、云南、贵州等地,历经不同季节和风景。剧组专程到当年孩子剧团驻扎过的地方采风,请教还健在的革命前辈,努力还原当年的生活场景和细节。“现实主义的戏,就是要老老实实做功课。”创作者还找到了当年“孩子剧团”的队旗,巧妙地把旗帜运用到舞台上,形成一个护旗救旗的戏剧高潮。正如该剧艺术总监蔡金萍所说:中国福利会儿童艺术剧院就是今天的孩子剧团,要给孩子提供优秀的精神食粮,传承中华民族自强自立的传统,用儿童舞台艺术来讲好红色历史,守正铸魂,让红色传统代代相传。

标签:
责编:郑亚群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read_image_看图王.jpg
信长星.png
read_image.png
受权.jpg
微信图片_20220608103224.jpg
微信图片_20220128155159.jpg

相关网站

二维码.jpg
21913916_943198.jpg
jbapp.jpg
wyjbL_副本.png
jubao.jpg
网上不良信息_00.png
动态.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