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报业网 > 推荐 > 正文
在西藏,有这样一群人还在坚守
2019/09/05 17:46  农民日报  

  

  提到西藏,首先浮现在脑海的一定是美丽的风景。冰封的雪山,沉静自然的森林美景。

  

  

  还有虔诚的信徒,寺庙里的壁画神像,五彩斑斓。

  

  

  西藏不止有眼前美景,也有这么一群人。

  他们虽然做着普通工作,但通过他们的创造,这些工作都自带仪式感。

  此次记者跟随中国农业银行走进西藏。深入基层营业网点,了解金融扶贫故事。中国农业银行作为一个在全国所有县域都拥有分支机构的国有大型商业银行。边境线2公里以内的网点108家,海泼4500米以上网点达101个。每一个营业点都扎根着当地的工作人员,他们辛勤的工作,用情丈量着这片热土。

  小职业,大智慧

  一家三代的“农行情结”

  早在80年代,在西藏日喀则居住的小索顿一家就与中国农业银行结下了不解之缘。

  1980年,由于经营边贸生意手头需要流动资金小索顿的爷爷第一次从中国农业银行借款2000元,这当时来讲一是笔“巨款”。

  到了90年代,考虑到“边境贸易生意有赔有赚,粮食才是百年大计”。

  小索顿的父亲向农行借贷50万元,用于建造青稞加工厂,也是有了这笔钱家族的生意才开始转型。

  从家庭作坊加工厂起步,生产经营工作举步维艰,刚刚大学毕业的小索顿决定回乡创业。这时农行再次伸出了援助之手。十年内接连提供贷款达1800万元,金融助力“小作坊”变身“龙头企业”。随着“源头活水”的引入,小索顿的事业蒸蒸日上。2018年,在“中国农民丰收节”上,小索顿获得了“全国十佳农民奖”。

  珠峰脚下吃着“寿光”蔬菜

  “来来来,快来尝尝刚刚从棚里摘下来的西瓜,我暂时不介绍,你们先吃,吃完再做评价。”操着一口山东口音,忙着张罗的孟德利把家乡的那股热情随着他的果蔬种植技术一起带到了高原。

  果然,入口后,我开始怀疑自己身在寿光还是西藏。

  山东寿光援藏建设的大棚蔬菜基地位于日喀则白朗县曲奴乡。从山东援藏干部经过考察论证,发现这里适合发展大棚蔬菜产业。金融支持服务民生,高原蔬菜大棚集群项目在中国农业银行贷款4300万。3年后,第一座山东援建的蔬菜大棚建成了。

  藏民土地入股,直接在基地就业,不光旱涝保收月月领工资,年底还能分红后。

  “现在有20多户贫困户在园区打工,都是周边的农牧民,公司现在带动70多农牧民就业。”当地工作人员告诉我们,公司在当地流转的1780亩土地,流转费每亩每年2000元,这些土地大大提高了当地百姓的收入。

  据了解,白朗现在推行“园区+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产业扶贫模式,通过土地流转、务工、产业分红、技术指导等方式也很大程度提高了贫困群众的收入。

  目前,已带动建档立卡的1045户藏民走上稳定脱贫之路。

  真正了解西藏

  你可以游遍西藏,但你却不懂它真正的美。

  很多人去外地旅游最爱做的事就是各种拍拍拍,举起自拍杆,时间全部浪费在找角度上了,但拍出来的东西又是千篇一律。

  

  当我们看到海拔5000米农行工作人员,却发现最美的笑脸,根本不需要粉饰。

  越真实越美丽。他们为什么笑得这么真实,这么甜,因为他们都是有追求的人。作者:农民日报、中国农业新闻网记者 刘梓宪

标签:
责编:顾志铭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read_image_看图王.jpg
信长星.png
read_image.png
受权.jpg
微信图片_20220608103224.jpg
微信图片_20220128155159.jpg

相关网站

二维码.jpg
21913916_943198.jpg
jbapp.jpg
wyjbL_副本.png
jubao.jpg
网上不良信息_00.png
动态.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