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报业网 > 推荐 > 正文
巴林草原上永远绽放的“红色嫩芽”
2019/10/25 18:36  光明网  

  光明网北京10月25日讯(记者 孙彰)乌兰牧骑蒙古语意为“红色嫩芽”,汉语意思为“红色文化工作队”。1957年6月,第一支乌兰牧骑诞生在美丽的苏尼特右旗草原上,至今已经走过60多年发展历程。近日,“见证七十载草原新发展”线下采访团一行走进了巴林右旗乌兰牧骑。

  在辽阔无边的内蒙古大草原上有这样一支独具特色的文艺演出队伍,他们以天为幕布,以地为舞台,用歌声和舞蹈把党的关怀送到草原深处,把丰富多彩的文化服务送到牧民身边。他们就是草原上的“红色文艺轻骑兵”——乌兰牧骑。

  在内蒙古赤峰的巴林右旗就孕育了一支优秀的乌兰牧骑队伍,他们成立于1959年,是一支崛起于中国北方巴林草原的艺术劲旅,他们以其独有的艺术品格跻身于民族艺术之林,是一支深受人民群众喜爱的草原文化轻骑兵。

  60年来,巴林右旗乌兰牧骑足迹几乎遍布了内蒙古大草原的每个角落,每到一个地方,都会吸引十里八村的牧民们前来观赏,有时走到一些偏远的乡村,十几个牧民就是他们的观众,虽然没有粉丝的拥簇,没有鲜花与礼物,但在每次演出时,他们仍努力搜集素材,把耳闻目睹的生活故事转化为群众喜闻乐见的节目。

  巴林右旗乌兰牧骑刚成立时,包括演员在内一共只有13人。从那个时期开始,他们不畏艰难,勇于进取,使乌兰牧骑艺术与时俱进走进了新时代。如今,巴林右旗乌兰牧骑已经发展到58名队员,有了排练厅和办公楼,演职人员也更加专业化。

  时代在变,但乌兰牧骑扎根生活沃土,服务农牧民群众的初心没有变,“短小精悍、一专多能、小型多样、轻便灵活”的特色始终没变。随着交通工具、基础设施的逐步完善,乌兰牧骑把脚步迈向了更远的牧区,让更多农牧民群众在家门口就可以看到丰富多彩的文艺演出。在队伍不断壮大,基础设施日益完善的同时,巴林右旗乌兰牧骑又在向新的征程迈进。

标签:
责编:张红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read_image_看图王.jpg
信长星.png
read_image.png
受权.jpg
微信图片_20220608103224.jpg
微信图片_20220128155159.jpg

相关网站

二维码.jpg
21913916_943198.jpg
jbapp.jpg
wyjbL_副本.png
jubao.jpg
网上不良信息_00.png
动态.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