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报业网 > 推荐 > 正文
【生态文明@湿地】长三角湿地保护经验与思考
2019/12/30 16:26  央视网  

  央视网消息:长三角地处江海交汇地区,汇聚了我国最大的江、河、湖、海复合型湿地,长三角湿地总面积占全国的10.1%,近海与海岸湿地占全国的37.4%,人工湿地占全国的22.6%,在全国湿地生态系统中独具特色。长三角沿海湿地位于全球最长的候鸟迁飞带上,是全球数百万迁徙候鸟迁飞最集中的“休息站”。长三角地区湿地保护不仅在其区域内,而且在全国乃至全球湿地保护中都占有重要地位。

  长三角湿地保护成效显著

  在长三角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初期,湿地被侵占现象时有发生,随着生态环保意识不断增强,本世纪以来长三角湿地保护明显提速,湿地保护与建设走在全国前列。

  一是加大政策和资金扶持力度。长三角三省一市先后制定《湿地保护条例》《湿地保护修复制度实施方案》《湿地保护规划》,加强湿地保护的法制保障和规划引领。为确保湿地保护目标得到有效落实,长三角各地区不断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十三五”期间太湖流域水环境治理投入超过500亿元,其中很大一部分直接用于湿地保护。

  二是积极打造湿地保护利用载体。长三角以湿地自然保护区和湿地公园为主要建设载体,完善区域湿地保护管理体系。如上海市已建立4个自然保护区、2个国家湿地公园、4个国家森林公园、4个饮用水源地保护区。目前,长三角地区建有国家级湿地公园超过50个,充分发挥了区域湿地资源的生态、社会与经济综合效益。

  三是构建区域湿地协同保护网络。2007年长三角成立我国首个湿地保护网络,通过搭建一个由管理机构、研究单位、社会团体和公众广泛参与的区域性战略合作平台,将因行政划分而分散的湿地重新连点成片,提高湿地整体的管理水平。2019年长三角地区湿地公园绿色发展国家创新联盟成立,进一步推进了长三角地区湿地资源保护与利用。

  长三角湿地协同保护展望

  长三角地区湿地生态系统连通性好,随着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开展协同保护将成为长三角湿地保护的发展趋势。

  一是在治理体系上加强“多层级协同”顶层制度设计。将长三角湿地协同保护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从顶层设计上完善决策运行体系,从制度程序上规范落实执行体系,从监督考核上强化绩效管理体系,提升长三角湿地协同保护的权威性、系统性、整体性,实现从地方、部门的管理模式向区域综合协同管理模式的转变。

  二是在空间规划上构建“两带三轴多点”协同保护格局。“两带”即沿海、沿长江“T”字型湿地保护带,“三轴”即淮河、钱塘江、京杭大运河湿地保护轴,“多点”即各级湖泊湿地、湿地公园、湿地自然保护区,以保持长三角湿地生态系统的完整性为指引,建立长三角湿地协同保护一体化的空间规划体系。

  三是在参与主体上构建“政产学研民”协同保护机制。推进政府、企业、科研、公众等多元主体的协同合作,政府侧重制定政策、加大投入,公众侧重科普教育、湿地监督,高校及科研机构侧重湿地研究成果转化,为湿地保护与恢复提供科技支撑,共同取得湿地协同保护的最大化效益。

  (作者程进 系上海社会科学院生态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副研究员,本文同时发布于今日头条“理论小品”栏目)

标签:
责编:顾志铭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read_image_看图王.jpg
信长星.png
read_image.png
受权.jpg
微信图片_20220608103224.jpg
微信图片_20220128155159.jpg

相关网站

二维码.jpg
21913916_943198.jpg
jbapp.jpg
wyjbL_副本.png
jubao.jpg
网上不良信息_00.png
动态.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