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书记说,‘艺术的最高境界就是让人动心’,作为一线昆曲演职人员,我对这句话的体会尤其深刻。” 青年昆曲演员、省演艺集团昆剧院副院长施夏明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作为艺术的核心,最关键的“情”是亘古不变的。“昆曲经典折子戏流传至今,靠的是在人民群众间口耳相传。演的是风花雪月、才子佳人,其实也反复证明情感的魅力是永恒的。在昆曲《牡丹亭》中,杜丽娘为情而死,又为情复生,这种精诚所至,金石为开的精神和情怀,对于社会大众而言都是共通的。今天,我们依然要坚持用情来反映心声,引导人们发现生活中的真善美。”
施夏明表示,在不断传承前辈老师们所教的传统剧目的同时,自己也在反复思考,当代文艺工作者的使命是什么?“昆曲被称作‘百戏之祖’,从古至今几乎没有发生改变,这是因为大多时候后人的力量有限,很难对经典进行创新和超越。但对于新时代文艺工作者而言,需要用当下的人物、当下的题材,创作出契合时代、符合人民需要的文艺作品。”
令施夏明感到欣慰的是,在江苏省委宣传部大力支持下,由他领衔主演的《梅兰芳当年梅郎》广受好评,他说,这意味着创新这条路是行得通、走得下去的。“这部剧通过描写梅先生当年初进上海滩时的经历,歌颂梅先生勇于迎难而上,不服输、不怕输,勇于攻坚克难的拼搏精神,让更多人知晓了驰名海内外的‘梅派艺术’,背后其实是最简单最朴实的认真和努力。”施夏明表示,衷心希望未来能有更多的优秀编剧创作出好剧本好作品,让演员有机会进行有益的尝试。
施夏明
“早些年面对乏人问津的市场窘境,面对扣完房租水电之后不到300块的工资,不知前路在何方的我,在和别人提起自己的工作时,总会低一个声调说:‘我是唱昆曲的……’而现在,如果再有人问起我,我会满怀自信地回答对方:‘我是昆曲艺术工作者。’”作为一线的戏曲工作者,施夏明说自己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近年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勃然复兴。
“可以说,我们真的是赶上了一个好时代!从一个剧院全年演出量不足五十场,到现在仅仅我个人的年演出量就接近一百场,观众、戏迷从普遍嫌节奏慢、看不懂,到现在越来越爱看戏,也越来越懂戏,昆曲这样一门古老艺术展现出前所未有的活力,我们也因此赢得了越来越多的认可和礼遇。面对这些,我们从业者怎能不从心底里生出自豪来?带着这样的自豪,应该用不懈的创作和演绎,为提升文化自信做更多的努力,到人民中去,到火热的现实中去。唯有继续努力,为人民奉献出更多精品。”
交汇点记者 吴雨阳 王慧
视频拍摄:滕升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