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事专业戏剧创作多年罗周始终牢记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所说:“创作是文艺工作者的中心任务,作品是文艺工作者的立身之本。”
迄今为止,罗周的作品上演近60部,获国家艺术基金各门类资助项目20余项,剧目涉猎京、昆、锡、扬、淮、越剧、黄梅戏、话剧、歌剧、舞剧、音乐剧、儿童剧等多个剧种与艺术门类;2012、2014年,以京剧《将军道》、锡剧《一盅缘》两获“中国戏剧奖曹禺剧本奖”,成为该奖项最年轻的蝉联得主;2017、2019年,受聘为“曹禺剧本奖”最年轻的终评评委。
当人们更多关注罗周的“天赋”时,她在现场更想与大家分享的,是身为艺术工作者的坚守。“正如总书记讲话中所勉励的,要有‘板凳坐得十年冷’的艺术定力、有‘语不惊人死不休’的执着追求。以扬剧《衣冠风流》为例,其4K电影今年荣获由奥斯卡联盟和国际电影节联盟主办的第16届世界民族电影节‘最佳音乐电影奖’。人们在剧场、在影院为之鼓掌时,我想的是硬盘里反反复复十几稿的修改,是完成全剧初稿后,又经历了将近一半篇幅被推翻的艰难跋涉。记得因初稿不如人意,我索性完全重写最后一场。自晚上7时动笔,一口气写到凌晨4点。敲完‘全剧终’,除手指之外整个人都僵住了似的。周遭那么安静,却能感到这世界千万种喧嚣、千万个拥抱。责任感、满足感与幸福感同时在我心中激荡。不只《衣冠风流》,其他作品的诞生也大多经历了这样艰苦而快意的过程。”
唯有专注的态度、敬业的精神、踏实的努力,才有望创作出高质量、高品位的作品,唯有创作出高质量、高品位的作品,才算得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无愧于民族。罗周说:“了不起的杰作必有跨越时间的生命力,而这种生命力的实现,绝不建立在对它之前杰作的简单模仿上,甚至不建立在对它之前审美的一味趋附上,而是建立在它对时代脉搏、时代精神之把握乃至超越上。唯其如此,才能历经漫长岁月与芸芸众生的检验而不减光华。”
很多人问罗周:你这个在上海复旦就学十年的江西人,为什么最终留在了江苏?罗周想说的是:“并不是江苏留住了我,而是江苏孕育了身为编剧的我。倘若十二年前我没有来到江苏、在这良好的创作生态环境中开始我的专业戏剧之路,就不会有今天的我。”
交汇点记者 吴雨阳 王慧
视频拍摄 滕升智